巴黎圣母院 | 維克多·雨果

1.3萬

《巴黎圣母院》,作者: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02-1885).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稱為是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chuàng)作力經(jīng)久不衰。

  雨果1802年生于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20歲時因發(fā)表詩集《頌歌與雜志》,國王路易十八賜給他年金。1827年,雨果發(fā)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故事梗概?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著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長克洛德和敲鐘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內心實際上邪惡的克洛德對街頭跳舞賣藝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臘達動了淫念,夜間打發(fā)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衛(wèi)隊長孚比斯救出。姑娘愛上了孚比斯,滿懷嫉妒的助祭長趁他二人幽會之際刺傷軍官,卻嫁禍于愛斯美臘達。她因而被判處死刑,在臨刑之際被暗中愛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頓在圣母院內避難,但克洛德唆使教會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顧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難權,決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層社會的好漢們前來營救姑娘,卻被敲鐘人誤以為是官兵來抓愛斯美臘達,拼命抵抗,國王路易十一調兵遣將來攻打圣母院,上下夾擊,一場混戰(zhàn)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滿足其獸欲,遭到拒絕,便把她交給官兵,蹲在圣母院鐘樓頂上眼瞅著她被絞死,卡席莫多義憤填膺,怒氣沖沖,把撫養(yǎng)他成人的助祭長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則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體,死在她身旁。幾年之后,人們在一處地穴里發(fā)現(xiàn)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緊緊擁抱著吉普賽姑娘!?

命運,命運,命運!?

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兩部是《悲慘世界》(被稱作“法律的命運”)和《海上勞工》(“事物的命運”),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杰作僅僅用了150多天于次年即已完稿,不愧為曠世奇才!我們可以從研究古希臘悲劇中,把雨果的前輩古人所說的命運大別為三類,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決,三是人與社會的或自然之間的沖突不可調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敘述的命運,一個重要的側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穢、叛教,不信天主教誨,偏信煉金邪術,為淫欲所支配,終于導致他自己以及他所愛和所不愛的人們統(tǒng)統(tǒng)滅亡——這是悲劇之一。而敲鐘人卡席莫多由于天生畸形,特別是他的既瞎又聾,阻遏企圖營救愛斯美臘達前來攻打圣母院的義民于前庭廣場,終至被他與國王派來捉拿這吉普賽女郎的軍隊上下夾擊,代表著黑暗中世紀鮮見的正義力量——那些下層社會的賤民全部被消滅,這是又一悲劇。無辜的跳舞姑娘不僅是一切慘遭統(tǒng)治歐洲長達一千年的歐洲愚昧黑暗勢力摧殘的可憐百姓中間的一個,也是他們的楚楚動人的形象,無論她怎樣辯白,無論人們怎樣出于義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脫被絞死的命運——這是悲劇之三。所有這些正是上述悲慘命運的三大契機或動因一齊發(fā)揮作用的慘烈結果?!栋屠枋ツ冈骸芬愿腥酥辽畹墓P觸刻畫的就是那黑暗時代幾乎全部平頭百姓不可逃脫的這樣悲慘的命運。國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卻正是雨果拿出來示眾的血腥屠殺的元兇大憝!無辜慘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殘的民眾就是這部悲劇的真正主角。然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仍然要求我們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們拋灑眼淚的同時,要像雨果那樣“我睜開眼睛,看見了燦爛的晨星”,是的,應該永遠樂觀:“相信白晝,相信光明,相信歡樂”。雨果高唱著這鼓舞人反抗壓迫、沖破黑夜的詩句,奮勇前進,向人類廣布他的人道主義呼聲,從30歲起進入了法國乃至全歐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更高更盛的時期。?

聲音32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