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林紅玉·章翠鳳

4.5萬

林紅玉(1907-1972)

京韻大鼓演員、曲藝教育家。曾在解放前灌至多張唱片,被譽為“女鼓王”,其表演風(fēng)格和代表作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林紅玉7歲時隨父母從天津遷居北京。她自幼喜愛戲曲,9歲延師習(xí)京劇,11歲改學(xué)大鼓。初向王文瑞先生學(xué)梅花大鼓,王文瑞為其將藺改為林,遂以林紅玉為藝名。13歲改向于德魁先生學(xué)京韻,在京、津等地演出,15歲出師。17歲嫁軍人孫某,孫死后再返天津曲壇。其后,又拜王禎祿先生為師,專攻劉派京韻大鼓。1926年至1939年夏在津、京各園演出,其間在天津東北城角天晴茶社連續(xù)攢底六年。并在1932年春天津《大中華報》舉辦的觀眾票選活動中獲得“女鼓王”的稱號。1939年天津大水期間到北京哈爾飛演出,年底回津,入主寶和軒,并在燕樂、大觀園等處為臺柱。1946年與中原游藝部主管桑振奎結(jié)婚,后桑亦為其伴奏。此時期曾長期在濟南二馬路青蓮閣及大觀園內(nèi)之共和廳、濟南公園等處演出。40年代末返津。
1956年參加天津市紅橋區(qū)曲藝團并任少年訓(xùn)練隊教師,在津傳人主要有張秋萍、刁麗英、王洪民、馬慕榮等。1962年第一屆津門曲薈她演唱了《金定罵城》。在四人幫橫行時期,她身心受到摧殘,于1972年含恨病故。
代表節(jié)目有《七星燈》、《烏龍院》、《單刀會》、《金定罵城》、《鬧江州》、《桃花莊》、《刺湯勤》、《寧武關(guān)》、《孟姜女》、《子期聽琴》、《徐母罵曹》、《博望坡》、《長坂坡》和新編歷史題材曲目《穆桂英掛帥》等。她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留有《鬧江州》《桃花莊》《博望坡》三段實況錄音,另有解放前的《寧武關(guān)》《大西廂》《刺湯勤》等多張老唱片存世。


章翠鳳(1913-1975)
本名章慧卿,河北省良鄉(xiāng)縣人,京韻大鼓演員,鼓界大王劉寶全的弟子(一說非劉寶全弟子,存疑)。
章翠鳳自幼體弱多病,由于母親深信算命之言,8歲被父母送給舅舅,住在北京西城豚圈兒胡同,因鄰居王德純是大鼓伴奏的叁弦手,章翠鳳耳濡目染,愛上大鼓,一個月后正式拜師,開蒙曲目為《戰(zhàn)長沙》,學(xué)藝3年后登場演唱,漸漸嶄露頭角。16歲拜鼓王劉寶全為師,經(jīng)乃師重新指點修正,陸續(xù)習(xí)得劉派京韻大鼓代表曲目二十余段。不久在百代公司灌制了《華容道》、《大西廂》等唱片,從唱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演唱風(fēng)格與劉寶全極為相像。
1949年5月18日,章翠鳳于戰(zhàn)亂中抵達臺北,在夫婿郭宗泰的支持下,邀約吳竹梅、劉靜川擔(dān)任伴奏,重新制作鼓板演唱大鼓,1951年起陸續(xù)在臺北螢橋茶室、西門町紅樓戲院、高雄第一公司五樓演唱,惜知音太少,賣座不佳,次年因參加勞軍晚會,大受歡迎,遂加入大鵬輕音樂隊,開始環(huán)島勞軍五十天,反映熱烈,半年后進入陸光康樂隊演唱,然而,病后的她工作了四個月后,終于體力不支,1953年底離開此隊。數(shù)年后偶爾應(yīng)邀在歌廳或電視上演出,亦僅曇花一現(xiàn)。章翠鳳曾應(yīng)國立復(fù)興劇校(后改名國立臺灣戲曲專校)教了一學(xué)期的京韻大鼓,以《大西廂》為教材,惜無傳人,章翠鳳一生只正式收了兩位徒弟,第一位是1947年在南京收徒大鼓藝人吳大平,后因兩岸隔絕,失去聯(lián)系;第二位是1958年在臺北收徒美國籍女學(xué)生石清照,師徒二人并于1960年在國立臺灣藝術(shù)館同臺演唱,轟動一時,章翠鳳除了教石清照演唱、擊鼓、身段表演之外,還將劉寶全傳授給她的二十四段全部錄音(現(xiàn)有《活捉三郎》一段于借助網(wǎng)絡(luò)廣泛傳播),讓石清照以京韻大鼓為研究主題,完成碩士論文,后來石清照升任教授,仍在加拿大開課介紹此項藝術(shù)。1964年趙元任之女趙如蘭也為了收集民間藝俗資料,要求章翠鳳錄音保存,除了京韻大鼓之外,還錄下她生平難得一現(xiàn)的鐵片大鼓《妓女告狀》。 1964年8月27日,章翠鳳因生活窘困,疲勞過度而血壓升高,得了輕度中風(fēng),在她生病后的1966年8月,臺灣的傳記文學(xué)社社長特地邀請著名女作家劉枋為她寫了傳記《大鼓生涯的回憶》并出版,里面錄入了二十余段劉派京韻大鼓的唱詞。1989年4月,大陸寶文堂書店出版該書簡體版。
1975年,章翠鳳在貧病交加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