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dǎo)“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寡人之于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游說齊宋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xué)說,是位非常有抱負(fù)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zhàn)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dāng)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gòu)了自己的學(xué)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而當(dāng)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于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lǐng)弟子出游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dāng)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 ?。到了齊國,孟子宣揚(yáng)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jīng)過宋國時見到孟子?!懊献拥佬陨?,言必稱堯舜?!??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币馑际钦f,只要好好地學(xué)習(xí)“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fā)生了沖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F(xiàn)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fù)的機(jī)會了,您不要責(zé)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a rel="nofollow"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4990E2">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他認(rèn)為人民有了固定產(chǎn)業(yè)收入,才有穩(wěn)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還必須對之進(jìn)行“人倫”的教化?!叭藗惷黛渡希∶裼H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畢戰(zhàn)詢問井田制的情況。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接著講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說,我說的是大概情況,您和您的國君參照著去做吧。
奔赴魏國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jīng)五十三歲。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p>
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qiáng)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辦法。他說,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fù)齊、秦、楚的具體辦法,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當(dāng)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說他不象個國君。這時,齊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離開魏國又到了齊國。
二度奔齊
孟子約于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齊國,受到禮遇。齊宣王見到孟子就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圖謀霸業(yè);孟子的政治主張卻是效法“先王”,實行“仁政”。他講的“保民而王”、“制民之產(chǎn)”的道理,雖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長久利益,但并非“富國強(qiáng)兵”的當(dāng)務(wù)之急,從而被看成“守舊術(shù),不知世務(wù)”?。
燕王噲因讓國給燕相子之,引起燕國內(nèi)亂。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機(jī)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齊宣王對孟子說:“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說:“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宣王不聽,“燕人畔”。王曰:“吾甚慙于孟子?!泵献訉R宣王的進(jìn)言很多,并未見用。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dāng)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xué)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xiàn)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這一點,便準(zhǔn)備回鄉(xiāng)。齊宣王派人告訴孟子:“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這實際上是把孟子當(dāng)作一塊招牌,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
《公孫丑下》記,孟子離開齊國,在齊的邊境晝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遲緩呢?他說:“予三宿而出晝,于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薄巴跞缬糜瑁瑒t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又有人說,“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樣子?!泵献诱f:“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我何為不豫哉?”他以歷史循環(huán)理論的觀點認(rèn)為將要有“王者”興起,來統(tǒng)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齊宣王,企望在齊國有所作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離開齊國。
再游宋國
齊楚曾經(jīng)有合縱之約。秦使張儀以土地之利誘騙楚懷王與齊絕交。楚齊已經(jīng)斷交,楚也發(fā)覺見欺。公元前312年,楚大發(fā)兵與秦戰(zhàn),兩次大敗于秦。當(dāng)秦楚正要交戰(zhàn)的時刻,孟子從齊國到宋國去,在石丘遇到宋牼?!?a rel="nofollow"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4990E2">告子下》記,宋牼聽到秦楚要打仗,準(zhǔn)備去說秦、楚罷兵。孟子問宋牼,用什么宗旨去說秦、楚?宋牼說:“我將言其不利也?!泵献臃磳ρ浴袄?,主張講“仁義”。他說:“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終(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說:“先王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p>
孟子再游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a rel="nofollow"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4990E2">滕文公下》記,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hù),“而無敵于天下”。“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去宋赴魯
不久,孟子便離開宋國到了魯國。這時候正是魯平公(約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將要使孟子的弟子樂正子為政。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樂正子把這件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說:“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這時已經(jīng)六十幾歲,便回到老家鄒國,不再出游了。
?
tjtyxy0301
背古文,找老裴!??????
銀槍賽三思
老裴讀的很好,希望讀一下吳偉業(yè)的圓圓曲
潘藝1
超喜歡老裴背古文。????????????
_西川紫薯
很好,一開始聽還以為是好幾個人讀的呢
姜燦燦jc
不太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