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現(xiàn)實主義小說《燕歸來》

1.4萬
1934年,張恨水到陜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陜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后寫作風格發(fā)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
  《燕歸來》主要講述一個三男為追一女,結伴同行去西部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女主人公楊燕秋,經歷了從難民到丫鬟再到富家小姐的蛻變,從沒有飯吃到錦衣玉食,琴棋書畫,無一不通。養(yǎng)父的去世,讓她不得不重新面對這個世界,重新自己奮斗,抱著尋找自己的親人的愿望,懷揣開發(fā)西部的宏大志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西部的征程。
  除去人物塑造,這部小說最為精妙的地方應該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以及我國西北部人文風情的描述,這才足以顯現(xiàn)一個優(yōu)秀作家的文學功底和知識涵養(yǎng)。首先是對逃難災民的苦難生活入木三分的描寫,以前看書、看電視也知道中國古代一旦遇到旱澇蝗災,災民就得流離失所、啃樹皮、吃草根,甚至人互食,但總覺得那是一種畫面和概念,尚不能體驗到這人間悲劇的慘狀。
  但是,看過這部小說,幾乎親歷了這個不幸的家庭一步步被饑餓逼向死亡的過程,再聯(lián)想到災荒或戰(zhàn)爭下千千萬萬這樣的家庭,方才明白什么是“安居樂業(yè)”,什么是“國家慎戰(zhàn)”;其次是對當時軍閥混戰(zhàn),軍隊強拉壯丁、官僚魚肉百姓的反映,燕秋的兩個哥哥被強拉入軍,父親好不容易弄到的一擔救命糧也被軍隊強行沒收。在民不聊生的地方,政府不思撫民安政、休養(yǎng)生息、重建生產,而是雪上加霜,即使糟糠也不放過,這樣導致的的結果是:災荒過去五年了,仍然是千里黃土不見人煙,貧瘠農田不見膏粱,最大的西部省會城市西安破落不堪,曾經萬人的小鎮(zhèn)也人丁凋零。總之兩個字——荒涼。
聲音101評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