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讀《論語》一句,自得學習三昧

111
論語其實是工于行的“工科”,而非文于言的“文科”
知識的真相為何?學習就為求知?“學而時習”中的“時”,真是“時常”之意?而“習”就是“溫習”“復習”?為什么孔子顏回們都能學得很快樂、樂以忘憂?《論語》一共20篇492章1萬1千多字,第一句為什么偏偏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呢?換作后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行嗎?這“悅”與那“樂”是一回事嗎?這熟悉的詞句,陌生的反問,是不是讓你心里沒底?是不是覺得這學習那有什么快樂???
開卷有益始于疑,切問篤行出真知。別再紙上談兵學《論語》。行動起來!真學,真懂,真用。用行動來證明。知行合一,方為真知真行!一部《論語》,其扎根之深,其發(fā)葉之茂,其遮蔭之廣,正在于其精誠:不自欺,不欺人。也正基于此,特精選百句,每一句解讀,每一次質(zhì)疑,每一回考問,都會基于文字流變,依于文化傳統(tǒng),據(jù)于文本語境,而活于生活現(xiàn)實。都是切問近思,切磋琢磨,知行合一之所得。隨之而獲的,是那難得而終得的孔顏之樂。所以,自非閉門造車,也非無病呻吟,更非只是紙上談兵。
退一步追問:知識,知識,那知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發(fā)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zhuǎn)變》重新界定知識,認為知識內(nèi)涵包括:信息、理解、技能、價值觀、態(tài)度??晌覀儏s習慣于將信息、技能,尤其是價值觀和態(tài)度與知識隔離,而另立門戶。
對此新界定,你是不是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竟會跟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學習觀一致:學思結(jié)合,知行合一,學以成人。至此是不是該反省一下自己:讀書做人是兩碼事?學了概念,可有了信念?有了知識,可成了志士?
有了你如此真誠的參與,自信:百句精典,百次體悟,百般考問,每一次都會溫和給力,而硬核無敵,恰似一場場解困解惑更解渴的及時雨,讓經(jīng)典與你與我,都煥然有了新的生機。
所以說:論語,是生命的學問,也是學問的生命。
這正是:經(jīng)典本鮮活,死學豈面癱。一語不能踐,萬卷也枉然。
這才知:人不辭路,虎不辭山,一切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行讀論語,與經(jīng)典相遇,的確是行進途中的久別重逢。
聲音1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