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導讀(復旦大學公開課)

8.8萬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晉朝西晉時期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1]

當時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jù)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后,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志。蜀漢滅亡后,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jīng)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chǎn)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也沒有記載經(jīng)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guī)范。



聲音0評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