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1400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jié)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天道觀念
“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道”是莊子哲學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jié)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是無形相的,在時空上是無生滅的?!暗馈钡奶攸c,具有絕對性、創(chuàng)造性、永存性、普遍性、無為性?!暗馈钡拇嬖谑菬o條件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無為”形容道的幽隱寂靜,“無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雖然幽隱寂靜,卻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驗(“有信”),所以具有絕對性;道具有創(chuàng)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與時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產(chǎn)生萬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還具有無為性,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萬物常因特殊的際遇而興起而消失,道運作萬物而自身卻永不消失。莊子闡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體悟的宇宙觀、世界觀,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礎,要達到生命的絕對自由,就必須深刻體悟“道”這個基本的范疇。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叭藶椤眱勺趾掀饋恚褪且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zhì)。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規(guī)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就用不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在莊子看來,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擴大人的內(nèi)在生命,便是莊子所關注的問題。人被生存的環(huán)境所蔽,為知見所囿,形成鎖閉的心靈。莊子所關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滿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實現(xiàn),也不在于社會我的完成,而在于體現(xiàn)宇宙我的理想?!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便是宇宙我的體現(xiàn)。宇宙我的體現(xiàn),有賴于超越精神的展現(xiàn)。超越的意義,在于揚棄與提升,揚棄俗世的價值,而提升到更高更遼闊的精神領域中。
自由思想
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xiàn)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的,它不依賴于任何條件。無待就是通過“心齋”與“坐忘”來實現(xiàn)?!靶凝S”,莊子解釋為:“若一志,無聽之于耳而聽之于心,無聽之于心而聽之于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薄疤摗奔刺摕o,指無執(zhí)無為的心境而言。“心齋”作為方法,是一個“致虛”“守靜”的過程,亦即去執(zhí)去為的過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虛”?!耙恢尽闭撸x為專一心靈,神不外馳,不為外物所動。這一過程同時是“唯道集虛”的過程。道之性為虛,沖虛自然。人要“體道”,心靈也要沖虛自然。這一虛靜之心是需要不斷地化欲,反復提升的。在《人間世》中,莊子認為心不斷地集虛,則可以“虛實生白”,使之呈現(xiàn)為一種虛靈空白、無執(zhí)無著、自然無為的狀態(tài),即與道合一之境?!巴笔菍ν馕锏某?,“坐忘”是對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馳心外求,故需返歸自觀。莊子所說的這兩種“執(zhí)”如同佛學所說的“法執(zhí)”和“我執(zhí)”,“忘”的過程就是去掉“二執(zhí)”的過程。外忘于物,內(nèi)忘于我。內(nèi)外俱忘,即為至境。
莊子提出“不滯于物”的觀點。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于自然無所違,不凝滯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從而達到圣人不凝滯于物的境界?!拔嵘醒模矡o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郁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見《莊子·德充符》)。莊子一再強調(diào)君主的殘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平等思想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莊子則反對推崇圣賢。在《莊子·胠篋》中,他宣揚“絕圣棄知”的思想。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肚f子·應帝王》的“渾沌之死”就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辨證思想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照莊子的邏輯,道是無分別、無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對象:“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币环矫?,道是真實存在的,所謂“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體之存在,它“無為無形”,因而道又是無。但它不是虛空之無,而是涵蓋了萬有的無。所以道既派生了萬物,又不滯于萬物中,表現(xiàn)出超越性與內(nèi)在性的統(tǒng)一。由此也決定了人對道的認識既不能是簡單的經(jīng)驗認識,也不能是理性的邏輯推理,而必須是物我、主客為一的內(nèi)在觀照,即超驗的形上學的觀照。莊子曾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這里的至知,就是從知進入到不知的渾池的能觀照一切的知識境界。道由于其不可言說性和無限性,對道的體認實際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覺認知過程。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了“萬物齊一的認識原則,主張人應突破自我形軀的局限而對萬物加以整體性把握。因此,他對現(xiàn)存的各式知識系統(tǒng)持蔑視態(tài)度,認為僅以經(jīng)驗獲得的知識含有極大的片面性,并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歸結(jié)為“道隱于小成,而言隱于榮華”,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各囿于己見,人人自我執(zhí)著,一副“喜怒哀樂,慮嘆變熱,姚供啟態(tài)”紛爭糾結(jié)之態(tài)。
相對主義
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相對論認識。莊子的自然原則是和相對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的。莊子認為事物總是相對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的正反兩個方面。莊子還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總是向它對立的方面轉(zhuǎn)化,宇宙萬物盡管千差萬別,而說到底又是齊一的,沒有區(qū)別的。他認為確定認知的標準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認知都會受到特定條件的限制,受到時空的制約。
莊子的相對主義一方面是對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中消極因素
聲音40評價0
專輯主播

134021476

簡介:大家好!我叫小寶陳繁榮,今年五歲半。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快樂成長吧?! 我的專輯里有繪本故事,成語故事,國學孝悌三百千,四書五經(jīng),后期還會錄制更多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