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澍田單弦(單弦牌子曲)欣賞

2861

單弦源于北京,又稱單弦牌子曲。清乾隆、嘉慶年間興起,形成于清代末葉。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jié),其曲牌眾多,曲調(diào)豐富,反映現(xiàn)實生活,代表曲目有《胭脂》、《挑簾裁衣》、 《金山寺》等。自單弦票友隨緣樂以后,出現(xiàn)了德壽山、全月如、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等名家,他們推動了單弦藝術的發(fā)展。


2006年單弦被列為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常澍田,男,單弦八角鼓藝人。誕辰:1890年1月1日,光緒十五年(己丑)十二月十一日;逝世:1945年4月,農(nóng)歷乙酉年。本名常海,字雨培,號夢僧,乳名小豬兒,藝名和康,又名趙蘭波。北京人,滿洲鑲黃旗,郎佳氏。出身于八角鼓世家,父親明五和三伯父明三、四伯父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明四(明永順)還是明亮堂的班主。




常澍田自幼從三伯父學唱大鼓兼習三弦,又從四伯父學唱單弦牌子曲。12歲起就隨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約在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以后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為職業(yè)藝人,與劉寶全、金萬昌、韓永祿等結(jié)為盟友并長期合作演出。民國十五年(1926)三十六歲時,經(jīng)同仁堂藥鋪老板樂松生引薦拜單弦牌子曲大家德壽山為師,成為德壽山唯一的親傳弟子。他基本承襲德氏全部曲目并將其唱腔發(fā)展細膩瀟灑。他虛心好學,博采眾長,在家學和名師傳授的基礎上,又借鑒當時單弦牌子曲名宿何質(zhì)臣、桂蘭友、阿鐵山的唱法,藝業(yè)大進。開始他也學德壽山坐著自彈自唱,后來聽了始創(chuàng)站唱的全月如的話,征得德壽山同意,放下弦子,拿起八角鼓,改為站立演唱。在站唱中,向全月如學了許多身段動作。常澍田在民國初年就享譽北京、天津等地,還將單弦?guī)У浇系鹊匮莩?,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觀眾的青睞。



德壽山對常澍田關懷備至,除了向他傳授單弦牌子曲傳統(tǒng)作品外,還主動將自己平生杰作《馬介甫》、《杜小雷》、《續(xù)黃粱》、《水莽草》、《五圣朝天》等十幾段作品傾囊相授。常澍田在單弦牌子曲創(chuàng)作上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水平。如對傳統(tǒng)作品《挑簾裁衣》,他將懷來轍唱詞改成江洋轍,使其結(jié)構(gòu)緊湊,語句通順,曲牌選用更加得體。所編《胭脂》(第三、四本)、《綠衣女》、《看財奴》、《邱麗玉》等唱段,都經(jīng)其弟子傳唱。



常澍田所唱曲牌大多是向德壽山學來,而又有所變化。他特別注重四聲的運用,講究發(fā)音收韻字正腔圓,并創(chuàng)造了低弦高唱的方法,擴大了單弦牌子曲的演唱范圍。他的嗓音寬洪,氣口、板槽靈巧自如,吐字功底尤深。一曲歌來如大刀闊斧、利刃斬麻。唱法雄健渾厚、寫意傳神聽來使人蕩氣回腸、淋漓痛快。常澍田善用"翻" "閃"兩種唱法,善于使用閃板、搶板、套板、卸板等各種板法。有些曲牌是向其他名家學的,如〔剪靛花〕、〔倒推船〕、〔羅江怨〕等基本上是學阿鐵山,〔快書〕是學全月如。他的〔石韻〕除得自師傳外,還主動向掌握〔石韻〕最好的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學。一次在濟南與劉寶全同臺演出中,他請劉教他〔石韻〕,劉便向他傳授了〔石韻〕的"白玉堂贊"。他演唱的《水莽草》和《葛巾》中的〔石韻〕曲調(diào),也是經(jīng)劉修改的。



常澍田的擊鼓技藝高超,是八角鼓界擊鼓最著名的人物。在打鼓的手法方面他曾總結(jié)"撾鼓十法"是:切、坐、拉、掭、碰、撮、簸、推、跪、丁。常澍田以豪放的風格,脆亮的低弦高唱、清晰的吐字、傳神的表情、瀟灑飄逸的動作,被人稱為單弦牌子曲中的"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