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泉州南音,弦管,南管)

46.6萬

泉州南音是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閩南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qū)。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漢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閩南晉江、南安、安溪、永春、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南曲音樂包括“指、譜、曲”三類,記譜方法與眾不同,樂隊(duì)組合分“上四管”和“下四管”兩種。

南曲音樂包括“指、譜、曲”三類:

“指”是有詞有譜和注明 琵琶指法的大曲。

“譜”是無詞而有琵琶指法的器樂演奏譜。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譜”,以“四”(四時景)、“梅”( 梅花操)、“走”(八駿馬)、“歸”(百鳥歸巢)四套最為著名

“曲”即散曲(亦稱草曲),在南曲音樂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諧與眾不同,是一種獨(dú)特的譜式,以“X(尺字的俗寫)、工、六、士、-”。這五字依次代表“宮、商、角、徵、羽”。采用 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樂隊(duì)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 上四管”和“下四管”兩種。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兩種不同組合:

洞管—— 洞簫、 二弦、 琵琶、 三弦、拍板五種。

品管—— 品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種。

②下四管樂器有南噯(中音 嗩吶)、琵琶、三弦、二弦、響盞、狗叫、鐸( 木魚)、四寶、聲聲(銅鈴)、扁鼓,共十種,故又稱“十音”。在惠安一帶有用云鑼、 銅鐘、小釵和笙等。

上四管屬 絲竹樂隊(duì)、下四管屬吹打樂隊(duì)。                                音頻原創(chuàng):769閩南文化             769閩南文化發(fā)起人李志城,致力于閩南文化傳播和發(fā)展。

聲音0評價2
專輯主播

375610026.9萬

簡介:所謂**,即非**,是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遍計(jì)所執(zhí)性,如夢幻泡影。無生義若存,法眼恒不滅。 發(fā)愿推廣纏論文化,弘揚(yáng)佛陀慈悲精神。 電臺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源于相關(guān)書籍和網(wǎng)絡(luò),著作權(quán)屬于原創(chuàng)及法律歸屬方。(如有侵權(quán),請私信我,我會及時刪除)。 感恩所有辛勤耕耘,無私奉獻(xiàn)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