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是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閩南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qū)。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漢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閩南晉江、南安、安溪、永春、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南曲的樂隊(duì)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 上四管”和“下四管”兩種。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兩種不同組合:
品管—— 品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種。
②下四管樂器有南噯(中音 嗩吶)、琵琶、三弦、二弦、響盞、狗叫、鐸( 木魚)、四寶、聲聲(銅鈴)、扁鼓,共十種,故又稱“十音”。在惠安一帶有用云鑼、 銅鐘、小釵和笙等。
上四管屬 絲竹樂隊(duì)、下四管屬吹打樂隊(duì)。 音頻原創(chuàng):769閩南文化 769閩南文化發(fā)起人李志城,致力于閩南文化傳播和發(fā)展。
聽友244790163
一一人一一11一一起一一人一
www0mmm
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