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2.6萬
柳河東 中國當代儒學網(wǎng) 2022-04-23 20:08
精讀《中華圣經(jīng)——論語》
品吮儒學與中華文化大慧
儒家之圭臬 國學之樞要
百代之權(quán)衡 群經(jīng)之鎖鑰
論語之精要 仁禮君子道
經(jīng)典千古傳 圣賢智慧妙
第27個世界讀書日
同仁并力,同聲相誦
含英咀華,薪火相傳
讓古老的《論語》應時而輝,光照、益利我們所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
讓圣賢教誨與心聲金聲玉振,激越神州,回蕩世界,福澤家、國、天下!
一、《論語》地位:國學樞要 中華圣經(jīng)
宋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清人贊“按《論語》之為經(jīng),乃群經(jīng)之鎖鑰,百代之權(quán)衡也?!睂τ凇墩撜Z》的推崇,猛然一聽,不免有輕率、過譽之嫌,但仔細琢磨不無道理。不僅如此,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河東還要加上時代新贊:儒家之圭臬,國學之樞要,中華之圣經(jīng),智慧之寶典?!墩撜Z》為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所編纂,成書于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初期。在中華文明演進史上,《論語》可謂承上三千年,啟下兩千五百年,歷史地位不斷提高。最終,《論語》在儒家經(jīng)典和經(jīng)學中,居四書五經(jīng)之重、十三經(jīng)之樞。由于《論語》的不斷演繹與廣泛傳播,促進了儒學的偉大發(fā)展;由于儒學的持續(xù)發(fā)展與光大,而奠定了《論語》的崇高地位。中華文化的命脈與根基在其學術(shù),即國學。從精神與價值層面論,國學的三大支柱為儒學、佛學、道學,而儒學居于基礎(chǔ)、主體、核心與靈魂地位。儒佛道三家文化的相撞相融、相克相生,成就了國學與中華文化的蔚為大觀?!墩撜Z》是一部記載至圣先師孔子與弟子、時人應答對話,及孔子與重要弟子言語、思想、行事、功德的書。可謂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原初記載和重要體現(xiàn)。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社會,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升,儒家文化不僅成為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且以各種方式,系統(tǒng)、全面深人社會各個領(lǐng)域與百姓生活?!墩撜Z》中的許多妙言佳句為代代中國精英和中華大眾所耳熟能詳,婦孺皆知,成為警句、格言、成語;《論語》所倡導的優(yōu)良價值、義理、觀念、精神、人格逐漸為代代華夏兒女所認可、所尊奉、所推崇,甚至成為信仰,積淀滲透至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軸心,上升為中華文化的道統(tǒng),對中華民族的凝聚與塑造、對民族品格的形成與鑄就、對中華文化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今天,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新高點、新維度,我們重新審視與評價《論語》,稱之、贊之為:儒家文化之圭臬,華夏國學之樞要,百代萬世之權(quán)衡,群經(jīng)眾典之鎖鑰,中華民族之圣經(jīng),人生智慧之寶典,應當不為過。
二、論語要義:君子之道 內(nèi)仁外禮
漢朝時期,《論語》曾有三種不同的版本:《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今天我們所用的版本基本上是經(jīng)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融合《魯論》與《齊論》而成的,篇目以《魯論》為根據(jù),又稱《張侯論》。今本《論語》總計20篇,509章,15911字,內(nèi)容涉及政治、文化、社會、教育,倫理、習俗、禮儀、生活,學習、勵志、修身、交友等諸多領(lǐng)域、諸多方面的話題,生動地展現(xiàn)了孔子的理想追求、政治主張,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心路歷程、處世哲學,治學經(jīng)驗、教學方法等,亦體現(xiàn)出原典儒學和儒家文化的核心義理、基本理念、永恒價值、不朽精神。要義是指重要義理、要旨大義?!墩撜Z》要義何在?我們先從文本中重要概念出現(xiàn)頻率最高或較高者分析入手:“仁”字出現(xiàn)109次,“君子”一詞出現(xiàn)105次,“道”字出現(xiàn)89次,“禮”字出現(xiàn)“75”次。仁、禮、君子、道,是《論語》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四個關(guān)鍵概念詞匯,結(jié)合30年來研習《論語》的心得,綜合歷史名家之論,我認為這是理解和把握《論語》主要內(nèi)容、核心思想主張的四個要點,可謂《論語》要義所在,亦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精神、智慧所系。仁,居儒家“五常”之首,在《論語》中仁的基本內(nèi)涵為愛人,“仁者愛人”;仁的實質(zhì)為克己,“克已復禮為仁”;仁的表現(xiàn)形式為力行,“力行近乎仁”;仁的實現(xiàn)動力在內(nèi),而不在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仁的極高境界為博愛,即“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至高境界為“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仁的實現(xiàn)方法在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仁,字面解意,二人也,即兩人相處之道,人與人相處之道,兩人若相處好了,更多人相處就沒問題了,是最簡單、最樸素、也最具溫情和凝聚力的集體主義、團體主義、“社會”主義——以愛為基礎(chǔ)、能夠長久的和諧相處之道。對于我們今天正確、恰當處理人與人、家與家、組織與組織、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建和諧中國、和諧世界,仁乃大智慧。禮,繁體為“禮”,從豆象形,古代祀神用器,故禮最初意為祭祀儀禮,后演化發(fā)展為泛指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禮儀規(guī)范,被孔子與后世儒家看做社會秩序、社會治理的基礎(chǔ),列為五常之一?!鞍速栌谕ィ强扇桃?,孰不可忍也”“禮之用,和為貴”“不知禮,無以立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國以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等,由以上《論語》中關(guān)于禮的闡述、運用與推崇,不難看出禮具有修己安人、治國理政之巨大功效?!奥《Y重法”“禮法合治”“王道仁政”“禮樂刑政”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而成功的社會治理、為政治國經(jīng)驗,值得當代社會借鑒傳承。君子,與小人相對,指有志、有德、有智、有能之社會精英,是孔子與儒家主張的人格典范。《論語》開篇《學而》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與全書末篇《堯日》最后一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均講到了君子,可謂首尾呼應?!墩撜Z》開篇主題在“學習”,末篇主題為“堯曰”,即圣王之道、圣賢之道。從某種角度講,《論語》亦可以講是教人如何做人、成人,追慕圣王、圣賢,成就君子的經(jīng)典。“君子不器”“君子喻于義”“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泰而不驕”“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等,為我們勾勒、素描出古代社會精英、君子人格的生動形象,激勵和塑造著代代中華優(yōu)秀兒女,亦為今天有志者明確了精進人格榜樣和修為標桿。道,是中國哲學和儒家文化中的最高范疇和重要概念,表示真理、規(guī)律、道理?!俺劦?,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吾道一以貫之”“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君子謀道不謀食”等,每一句簡潔、平白的話語都給人以精神的力量和智慧的啟迪??鬃优c歷代儒家所主張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大學之道、君子之道、圣賢之道、內(nèi)圣外王之道等,遠至上古7000-8000年前的伏羲之道、約5000年的炎黃之道、約4200年的堯舜之道,以至2500多年的周孔之道、2000多年的孔孟之道,800余年的程朱之道,500年的王陽明之道,以及今天的當代儒學之道,都是一脈相通、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即做人之道、成就君子之道、立已達人之道、成己成物之道、開物成務(wù)之道。精讀細研、融會貫通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論語》這部語錄體、散文體經(jīng)典著述,有一定編排體系而又不刻嚴章句排序,思想性、哲理性、人文性、故事性、生活性、教化性很強,可以通讀、通誦、通研,亦可以隨意、隨喜好擇篇選章取句而讀、而思、而研。讀誦研習《論語》,學習、踐履、弘揚“禮”,體悟、修行、求證“仁”,習煉、涵養(yǎng)、成就“君子”人格,在求“道”、修“道”、悟“道”、弘“道”的人生旅途、征程中,實現(xiàn)內(nèi)修、外達,立己達人,成已成物,從小我走向大我,最大限度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成就積極、樂觀、向上、圓滿美好的生命,是《論語》給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最大啟示,亦是孔子哲學和儒家文化的生命大慧所在
- 301年前
- 361年前
- 252年前
- 162年前
- 422年前
- 432年前
- 312年前
- 432年前
- 262年前
- 192年前
- 252年前
- 402年前
- 242年前
- 482年前
- 232年前
- 212年前
- 202年前
- 292年前
- 452年前
- 232年前
- 322年前
- 382年前
- 292年前
- 252年前
- 292年前
- 212年前
- 362年前
- 172年前
- 302年前
- 412年前
- 222年前
- 322年前
- 342年前
- 202年前
- 472年前
- 252年前
- 442年前
- 342年前
- 492年前
- 272年前
- 262年前
- 202年前
- 282年前
- 322年前
- 372年前
- 522年前
- 492年前
- 452年前
- 222年前
- 382年前
- 352年前
- 442年前
- 242年前
- 292年前
- 162年前
- 402年前
- 222年前
- 402年前
- 332年前
- 402年前
- 282年前
- 322年前
- 322年前
- 342年前
- 232年前
- 512年前
- 302年前
- 452年前
- 202年前
- 382年前
- 362年前
- 362年前
- 382年前
- 252年前
- 182年前
- 342年前
- 302年前
- 212年前
- 352年前
- 352年前
- 192年前
- 272年前
- 162年前
- 422年前
- 272年前
- 222年前
- 202年前
- 442年前
- 312年前
- 422年前
- 472年前
- 302年前
- 362年前
- 442年前
- 202年前
- 472年前
- 342年前
- 512年前
- 482年前
- 55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