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張恨水經(jīng)典小說

40.6萬

該書寫于抗戰(zhàn)勝利之后1946年開始連載,1948年底載完,歷時三年多。是張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筆觸,在控訴日寇的戰(zhàn)爭暴行同時率先對民族心理進(jìn)行探索解剖國人在抗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的劣根性。小說以主人公李南泉為軸心,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蜀東山村眾生圖。人物栩栩如生、傳神阿堵.語言幽默犀利在小說的描寫功力上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臺灣學(xué)者趙孝萱女士稱該書是張恨水的最重要代表作也是他一生......
  四川的天氣,最是變幻莫測,一晴可以二三十天。當(dāng)中秋節(jié)前后,大太陽熏蒸了一個季節(jié),由兩三場雷雨,變成了連綿的陰雨,一天跟著一天,只管向下沉落。在這種雨絲籠罩的天氣下,有一排茅草屋,背靠著一帶山,半隱沉在煙水霧氣里。茅草檐下流下來的水,像給這屋子掛上了排珠簾。這屋子雖然是茅草蓋頂,竹片和黃泥夾的墻壁,可是這一帶茅草屋里的人士,倒不是生下來就住著茅草屋的。他們認(rèn)為這種叫做“國難房子”的建筑,相當(dāng)符合了時代需要的條件。竹片夾壁上,開著大窗戶,窗戶外面,一帶四五尺寬的走廊。雖然是陰雨沉沉的,在這走廊上,還可以散步。我們書上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李南泉先生,就在這里踱著步,緩緩來去。他是個四十多歲的男子,中等身材,穿了件有十年歷史的灰色湖皺舊夾衫,赤著腳,踏上了前面翻掌的青布鞋。兩手背在身后,兩肩扛起,把那個長圓的臉子襯著向下沉。他是很有些日子不曾理發(fā),頭上一把向后的頭發(fā),連鬢角上都彎了向后。在這鬢角彎曲的頭發(fā)上,很有些白絲。胡楂子是毛刺刺的,成圈的圍了嘴巴。他在這 ……



聲音0評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