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因緣》,張恨水經(jīng)典小說

2.1萬

小說《啼笑因緣》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號稱‘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之張恨水的代表作。該書采用一男三女的愛情模式為故事的核心結構,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它不僅在舊派章回小說的老讀者群眾,引起強烈反響;而且還使當時的新文藝界驚異不止,甚至還討論過《啼笑因緣》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流傳得如何廣泛。 章回小......
那是民國十八年,舊京五月的天氣。陽光雖然抹上一層淡云,風吹到 人身上,并不覺得怎樣涼。中山公園的丁香花、牡丹花、芍藥花都開過 去了;然而綠樹蔭中,零碎擺下些千葉石榴的盆景,猩紅點點,在綠油 油的葉子上正初生出來,分外覺得嬌艷。水池子里的荷葉,不過碗口那 樣大小,約有一二十片,在魚鱗般的浪紋上飄蕩著。水邊那些楊柳,拖 著丈來長的綠穗子,和水里的影子對拂著。那綠樹里有幾間紅色的屋子, 不就是水榭后的“四宜軒”嗎?在小山下隔岸望著,真?zhèn)€是一幅工筆圖 畫??!這天,我換了一套灰色嗶嘰的便服,身上輕爽極了。袋里揣了一本袖 珍日記本,穿過“四宜軒”,渡過石橋,直上小山來。在那一列土山之 間,有一所茅草亭子,亭內(nèi)并有一副石桌椅,正好休息。我便靠了石桌, 坐在石墩上。這里是僻靜之處,沒什么人來往,由我慢慢的鑒賞著這一 幅工筆的圖畫。雖然,我的目的,不在那石榴花上,不在荷錢上,也不 在楊柳樓臺一切景致上;我只要借這些外物,鼓動我的情緒。我趁著興 致很好的時候,腦筋里構出一種悲歡離合的幻影來 ……



聲音0評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