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巴蜀老農的詩》(《老農嘮叨》)

6520
這是一部口語式鄉(xiāng)村新詩。也許,用習慣性目光審視這些詩,的卻與定位了的審美思維不合。然而,自己對這類詩卻偏愛,至少有一種獨特的語調。這種“口語式”的語調并非裝腔作勢,而是與真實生活內容的契合。鄉(xiāng)村詩歌,太“文”太“雅”或許與其質樸、粗獷、活躍、通俗、淺顯明白的文化生活情景格格不入,而采用白描手法和借用老農的口吻,或許正好契合這樣的情景。這種語調自然不流行,不時髦,不合眾,但竊以為這樣的詩方走進了生活的里層,是現(xiàn)實的,也是真實的,將來看還有歷史感。而讀當代的新詩,總有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的感覺,“泛生活化”(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很普遍,沒有進入生活的里層。這樣詩歌,大多無真情實感,當然就沒有現(xiàn)實感與歷史感了。這部鄉(xiāng)村詩往往選取特定的場景,相當一部分是用老農平常生活對話、聊天的口語,有時甚至將民謠、俗話也引用其中。這樣的詩呈現(xiàn)的畫面,是鄉(xiāng)村社會生活圖景的再現(xiàn)。是的,多數(shù)句尾沒有押韻,但內在有情緒韻。其整個詩的氛圍體現(xiàn)的是一種情調。那種比較平靜的娓娓道來的新詩,關鍵是欣賞她的情調。獨特的語調需要量的積累,一首兩首難以看到獨特的語調,必須有一個系列。同時,詩人的視角不宜東張西望,看見什么就寫什么,或跟風趕浪,見別人寫什么自己就寫什么。詩人需有自己情感的傾注領地,深深發(fā)掘,讓這口井汩汩冒出甘泉來。我想,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蘇金傘、二十世紀初俄羅斯著名詩人葉賽林正是這樣傾注鄉(xiāng)村這片令人夢繞魂牽的土地的。獨特的語調并非空隙來風。曹丕說:“文以氣為主”。詩人的情緒用自己特有的口吻宣泄出來,即為語調。情緒何來?乃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感慨。一般而言,語調有低音、中音、高音,其間又包含獨具特色的“音質”。如沉郁、清亮、尖細、含蓄、委婉等。詩人寫詩用什么語調?這由自己的思想感情決定,或激昂、慷慨;或低吟、輕唱;或悠揚、清躍。從獨特的語調里,我們或許可以見到詩人的風格、風神、風骨。這部鄉(xiāng)村口語詩是一種探索,至于成功與否,還是交給讀者評判吧。
聲音59評價0
專輯主播

4134621

簡介:網(wǎng)名:賈載明、江上風清、老楓。詩人、作家、民間文化學者。創(chuàng)作、校注、主編出版文學、國學等多種著作30余部,《轍跡漫語》《賈載明鄉(xiāng)村詩選》等8部著作(包括校注)被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等眾多省級以上圖書館主動收藏;單篇理論文章《談詩的內韻與外韻》被國家圖書館主動收藏,此文與《談人類文化的分類》《談文化與文明》被眾多專家、學者、博士生導師引用。網(wǎng)絡文章超1000萬人次點擊閱讀,被眾多網(wǎng)民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