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立山, (生于1853年卒于1925年)。英文名亞歷山大·霍西,謝立山是他的中文名字。謝立山是近代英國著名外交家和探險家,他以自己的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 晚清四川、貴州和云南三省的歷史場景,留下了西方人對晚清中國西 南地區(qū)的歷史記錄。在本書中,謝立山十分詳細地描述了考察沿途的 所見所聞,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山脈走向、植被、水陸交通、作物種 植、主要產(chǎn)業(yè)、貿易情況、居民生活、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等。這 些記載,在英國殖民侵略的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成為當時英國政府迫 使重慶開埠的重要情報。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此書為我們了解晚清西南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經(jīng)濟狀況與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19世紀后半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fā)展,對外殖民侵略, 掠奪資源與領土;清王朝卻日趨衰落,無力與之抗衡,成為列強攫取 各種利益的對象。鴉片戰(zhàn)爭以后,列強的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內 地。隨著18世紀末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tǒng)治,19世紀末占領緬甸全 境后,中國的西南邊疆直接處于英國的眈眈虎視之下。這是本書《華西三年:三入四川、貴州和云南行記》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英煙臺條約》規(guī)定允許英國官員駐扎重慶,清政府諭令各地對持有護照的外國游歷者給予全面保護。
他在重慶任職的三年期間,于1882、1883、1884年三次考察中國西部。
正因為特定的歷史背景,使得本書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西 方人的文化優(yōu)越感和對他民族的歧視,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 一名 外國人大搖大擺地隨意選擇路線,在中國西南邊陲穿梭,進行著目的 明確的考察,這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深刻感觸到當時清政府的衰弱, 無力抵抗外國殖民勢力入侵,也看到了列強覬覦中國大西南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