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叢河邊
橫一道,豎多條,染一染,成岸邊,點一點,成樹葉,再多一點成人群,一個逆光的清晨伴隨著倒影而呈現出來。這樣的繪畫里有很多的繪畫技法嗎?沒有,就是跟著感覺走,讓腳步越來越輕松,越來越溫柔,畫的就是一種感覺,表現的就是一種生活的感受,而且這樣的感覺和感受大家都會有的,只是一到繪畫就被所謂的技法表現而忘卻了它,好像不在繪畫里表現出技法的能耐就不是在畫美術作品了。
這里就要闡述一個論點了,就是吳冠中先生說的筆墨等于零,沒有表達感受的筆墨可不就是等于多余的筆墨表現嗎?我們學繪畫是學它的表現與表達的能力,而非那套程式化的技法表現,整個一個顛倒過來了。所以現在大家看到很多美術作品展示的都是找個寫生對象場景,畫出來的就是繪畫技法的應用了,你就從畫面上一點感覺都看不到在作者心里的反映而產生個性化的審美視角,都是繪畫技術性的處理應用和熟練程度的表現。
特別是專業(yè)美院的畢業(yè)展覽,這種現象尤為突出。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都沒有多少感性的生活狀態(tài),你還能讓他去發(fā)現美,表現出具有美感的作品來嗎?只能去教課,結果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所謂的美術課教出來的都是美盲,更不要說創(chuàng)作能力的表現了。他沒有表現生活感受的任何沖動,只有秀一下繪畫技法的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