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一個由上萬塊樂高積木組成,價值10萬余元的高將近1.8米的尼克狐,展出僅僅1小時,就被熊孩子一把推倒了。年輕的作者為了制作它3天3夜不眠不休,面對這樣的結果,作者趙先生開始懷疑人生。就在這個事件的前幾天,上海玻璃博物館中一對美麗的玻璃翅膀也遭到了熊孩子的“毒手”。最終,經(jīng)過上海玻璃館和藝術家的討論之后,藝術家薛呂把這個破損的作品還是原樣保存,在旁配上損壞時的監(jiān)控視頻,并改名為《折》。熊孩子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現(xiàn)象,當然也成為了一個很有殺傷力的“名詞”。
熊孩子在街邊用鉆頭一連劃傷了九輛車,最貴的價值300萬元。熊孩子用可樂“洗”名貴鋼琴,爹媽賠了近20萬……看似是熊孩子的錯,但在這行為的背后,足以引起家長的反省和思考。孩子的言行在很多時候就是家長言行的折射,“父母是怎樣的人”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