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心理學月我們13-兒童、家庭、同伴關系

2020-04-22 14:44:3312:56 95
聲音簡介

發(fā)展心理學與我們|13兒童、家庭、同伴關系

你知道嗎,根據(jù)國際勞工組織的估計,截止到2010年,有1.15億的兒童從事著危險的工作。

這里是發(fā)展心理學與我們的第13講,兒童、家庭、同伴關系,我是劉剛劉老師,希望大家喜歡。穩(wěn)定的發(fā)育、大腦成熟和智力發(fā)展使小學兒童更加獨立自主。自我照料是小學期的積極結果之一。他們不但能自己吃飯,而且能給自己做晚飯,不但能自已穿衣服,而且能自己收拾書包,不但能走路上學,而且能和同伴在游戲場所編排各種游戲。他們敢一個人在戶外冒險。男孩更可能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從事父母不知道或不贊同的活動。這種獨立性的萌芽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小學期心理社會性成熟的標志

1.能夠做各種雜事。

2.能決定每周花多少零錢。

3.會談論時間,會給各種活動分配時間。

4.完成家庭作業(yè),包括分幾天做完的作業(yè)。

5.比幼兒期受到的體罰少。

6.在穿衣、說話等方面與同伴求得一致。

7.在放學后由誰照顧、課程與活動等問題上說出自己的偏好。

8.自己會在沒有成人的監(jiān)管下使用媒體(電視、計算機、視頻游戲)。

9.會照顧弟弟妹妹、寵物,在有些地方要干活兒。

10.追求脫離父母的獨立性。

千百年來,勤奮就是所有文化中的小學兒童的突出特點。他們忙著積極地掌握所在文化重視的各種技能。一般來說,兒童自己能判斷自己是勤奮者還是自卑者—自己有能力還是無能力,是卓有成效還是一事無成,是贏家還是輸家。成為卓有成效的人是一種內在的樂趣,它有助于培養(yǎng)自控力,而自控力對防止出現(xiàn)情緒問題非常重要。

隨著兒童的成熟,他們形成了自我概念,即對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的智力人格、能力、性別角色和族群背景。前面曾經講過,兒童把自己看作個體,這種想法在學步期就已出現(xiàn),幼兒則大多能形成積極、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自我概念不是在小學期才形成的。但是小學期的自我概念逐漸變得更具體,更符合邏輯,正如人們預期的那樣,小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社會意識都取得了進步。

父母離婚對男孩的傷害大于對女孩的傷害,貧窮對學前兒童的傷害可能最大

在每個發(fā)展階段人們都需要家人的愛和鼓勵。這種愛的理想表現(xiàn)方式會因年齡而不同。嬰兒需要反應及時的養(yǎng)育和社交互動;青少年需要自由與指引;年輕成人需要和睦與隱私權,老年人需要尊重與感恩。但是所有人都需要各種形式的愛:

1.小學期的家庭機能

小學兒童需要什么樣的愛與鼓勵呢?

1)生理需要。雖然小學生不需要別人幫助就能吃飯、穿衣、睡覺,但家庭要提供食物、衣著和住所。

2)學習。小學期是重要的學習時期:家人可以對孩子的教育給予支持、鼓勵和指導。

3)自我尊重。兒童在大約6歲時,其自我批評和社交意識有明顯進步,家人應該贊揚他們的進步,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如果在學習上難以取得成功,就在體育、藝術和其他特殊技能方面提供機會)

4)同伴友誼。家人可以通過約游戲伙伴、參加集體活動等促進孩子的同伴友誼。

5)和諧與穩(wěn)定。家庭可以提供保護性的、可預測的日常生活,使家庭成為每個人的安全港灣。

但是請相信,沒有一個家庭能完美地發(fā)揮機能。如果非要把家庭劃分一下的話,家庭可以分為雙親家庭和單親家庭兩類。

一般來說,核心家庭的機能是最好的,核心家庭中的兒童在學校的成績較好,心理問題較少。核心家庭的一些優(yōu)越性在結婚以前就已顯露出來了,因為受教育水平、賺錢的潛能和情感成熟度都能預示一個人將會結婚、有孩子而且維持婚姻。因此,新娘和新郎會給他們的新家庭帶來個人資產。換言之,兒童表現(xiàn)好和已婚父母之間的相關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結婚的人怎樣,而不在于結婚本身。

在理想情況下,夫妻雙方婚后的感情交流會鼓勵兩個人變得比兩人單身時更富有、更健康。如果母親和父親在投身于孩子的教育上互相支持,使家里有人去理解孩子,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yè),邀請孩子的朋友來玩,給他們買新衣服,為孩子將來上學而儲蓄。

有關父母在教育上的投資調查發(fā)現(xiàn),花錢最多的是核心家庭的父母。把雙親家庭與單親家庭比較時,人們會預期有這種結果,因為單身父母的平均收入低:但是,再婚父母的家庭收入并不比核心家庭低,他們?yōu)楹⒆油度氲膶W費也比較少。

單親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機能上不是很好,因為收入和穩(wěn)定性都有所降低。多數(shù)單身父母都身兼幾個角色——掙錢者、女兒或兒子(單身父母往往要依靠他們自己的父母),還要做別人的愛人(很多人要尋找新伴侶)

這使他們很難給上小學的孩子帶來穩(wěn)定的情感和學習上的幫助。如果他們陷入抑郁(不少人會這樣),就更難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假設一個6歲男孩吐出了牛奶(每個6歲的孩子都可能不小心會這樣),在一個機能良好、經濟穩(wěn)定的家庭,媽媽會指導他用拖把把吐出來的奶擦干凈,爸爸會給他再倒一些奶,父母還會說一些能促進家庭和諧的話,如“每個人都會時不時地發(fā)生這種意外”。

如果這個6歲的男孩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家人正被房租、失業(yè)等困擾,家里一個大孩子還要為學校出游交費,會發(fā)生什么?如果那盒牛奶是用最后一張食品券買來的,會發(fā)生什么?喊叫、大哭和指責幾乎不可避免(兄弟姐妹可能會說,“他是故意的?!?歲男孩會反唇相譏,“你推了我?!币晃辉L客可能說,“你應該教他怎樣更加小心?!边@個例子說明,貧窮會導致在吐出牛奶時,憤怒也跟著吐了出來。高收入家庭的兒童在發(fā)展方面也會遇到問題。一個原因可能是父母對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過高,導致小學期的壓力,并造成一系列的問題。

兒童同伴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同伴關系與成人一兒童關系不同,它是一種伙伴關系,彼此之間能夠平等地協(xié)商、妥協(xié)、分享及自我防御。結果,兒童在互相交往中積累了社交經驗,這些經驗不是隨著長大而無師自通的。

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化都提倡擺脫成人而獨立。同學們會同情那些被父母親吻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稱他們是“媽媽的寶貝”,取笑那些被老師喜愛的孩子,稱他們是“老師的寵物”、“馬屁精”,鄙視那些向老師出賣同學的孩子,稱他們是告密者”、“告發(fā)者”和“卑鄙小人”。保密是兒童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甚至難以知道孩子的生活細節(jié)。

兒童都希望被別人喜歡;如果他們有朋友,就能很快地向朋友學習,而且會感到很開心。若讓他們選擇沒有朋友但是在班上很受歡迎(被很多同學看得起)與有朋友但是在班上不受歡迎(被同伴們忽略),多數(shù)人寧肯選擇有朋友。在小學一年級,這種選擇尤其明顯,但是在青少年早期,在班上受歡迎則成為了優(yōu)先選擇。

隨著社會認知和努力控制的進步,友誼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和親密。對6歲兒童來說,只要同性別、同年齡、愿意跟他們一起玩合作游戲,什么人都能成為朋友。相比而言,10歲的小學生對朋友的要求較高,較少換朋友,如果友誼中斷又很難找到新朋友,他們會更煩惱。性別差異也表現(xiàn)在活動中(女孩聊天多,男孩玩活躍游戲多),但是男孩和女孩都想交到好朋友。在11歲時交不到親密朋友可以預測13歲時的抑郁。

在小學期,大多數(shù)兒童都在學習怎樣做一個好朋友。如果問五年級學生,假如朋友被人取笑了,會怎么辦。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會請朋友跟自已玩點有趣的事情,并且安慰朋友說“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事”。

每個人都想成為受歡迎的兒童,有些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卻成為了不受歡迎的兒童。兩類不受歡迎的兒童在小學期的抑郁風險和難以控制的憤怒風險會逐漸加大。一類是攻擊一被拒絕兒童,他們因為敵視與對抗而不被同學喜歡;另一類是退縮一被拒絕兒童,因為膽小、焦慮而不被同學喜歡。

被欺負這件事,在小學兒童中也是存在的。身體欺負、言語欺負、關系欺負都是常見的類型,幾乎所有人在小學期的某一時間點上都受到過一次性的攻擊或被叫侮辱性的綽號。但是,被欺凌者會一次又次地忍耐令人丟臉的體驗。

欺凌者往往很少有令人贊賞的朋友。他們的社交領悟力很強,能仔細挑選被欺凌者,找出那些被多數(shù)人拒絕的同學。在整個小學期,他們會巧妙地不讓成人知道,欺負那些無抵抗力的被欺凌者。這些特征也適于關系欺凌、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

欺凌現(xiàn)象在男孩中比在女孩中多。在小學期,多數(shù)欺凌者會選擇同性別的人去欺負。男孩欺凌者通常比較高大,他們的目標是個頭較小、比較瘦弱的男孩。女孩欺凌者往往是尖酸刻薄的孩子,她們專門欺負那些害羞的、低聲細語的女孩。男孩通常會使用強力(身體攻擊),女孩傾向于嘲笑、愚弄或傳播謠言(口頭欺凌)。男孩和女孩都會使用關系欺凌,尤其是網(wǎng)絡欺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

如果在幼兒期與父母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戀,家庭生活充滿壓力,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不力,或兄弟姐妹充滿敵意,幼兒的攻擊性就會增強,到了兒童期就很可能會持續(xù)下去。

欺負是一個發(fā)展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性話題,有機會我們再接著探討這個主題。這一講的內容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栋l(fā)展心理學與我們》的第一季也到此結束了,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有更多的人,關注我們。

這里是宥唯心理,我是劉老師,雖然我們只是心理學界的一顆小樹苗,但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的最好;用真誠的態(tài)度、客觀、專業(yè)的方式向每一個愿意關注我們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們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

請記得不管你在哪里,世界和我陪伴著你。

參考文獻:

《0-12歲兒童心理學》作者:(美)凱瑟琳·史塔生·伯格爾Kathleen Stassen Berger) 陳會昌 譯出版社: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發(fā)展心理學》作者:林崇德 主編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05月 

作者+主播簡介:

劉剛,臨床與心理健康方向博士在讀(在職),青海師范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方向碩士,二級心理咨詢師、10年心理咨詢經驗、7年心理學授課經驗、碩博心理小團隊隊長、33歲的萌面大叔

網(wǎng)絡編輯:

阿貘(張茜),心理咨詢師、11年動漫從業(yè)者,現(xiàn)沉迷各種表達性治療無法自拔,碩博心理夢境分析師。  

文字校對:

侯群鳥,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yè)、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陜西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會員

后期制作:

陳星,醫(yī)學碩士兼獨立音樂人,十余年臨床醫(yī)學經驗與音頻錄制制作心得,心理學愛好者。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喵,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暫時沒有評論,下載喜馬拉雅與主播互動
猜你喜歡
發(fā)展心理學與我們

主播這樣說:學習并教授發(fā)展心理學的這些年里讓我獲益匪淺,這門學科讓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幫助我和我認識的所有人帶來了更多的快樂與幫助,并讓傷害與無助變得更...

by:聽友66196574

發(fā)展心理學

該書新版突出特色有三:特色之一是內容的全面更新和修訂。作者力求準確反映發(fā)展心理學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介紹了許多新理論,新方法,新研究和新的實踐建議等,尤其是擴充...

by:聽友258682207

發(fā)展心理學

學點心理學,提升自我,幫助他人。

by:sunny學習分享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