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本書|余英時:我的中國情懷

2021-08-09 14:27:4308:22 208
所屬專輯:聽本書
聲音簡介

聽本書|歷史大家余英時:我的中國情懷
據(jù)臺灣“中央研究院”消息,余英時(1930-2021)已于美國東部時間2021年8月1日凌晨于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年91歲,目前已經(jīng)下葬于普林斯頓他父母的墓旁。
余英時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后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
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他專長以現(xiàn)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tǒng)思想,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開創(chuàng)性的角色。
我的中國情懷
文 | 余英時
摘自《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
一九八五年
1978年10月我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離開出國的時間己整整二十九年了。從東京飛北京那幾個小時,心情真是有說不出的激動。
那正是我的"中國的情懷"全幅流露的時刻。但是飛機降落在北京西郊,縈回在我的腦際卻是丁令威化鶴歸來的神話,那時我才真正體味到"城郭如故人民非"的意思了。我們是代表美國官方的學術訪問團體,接待我們的當然也是中國官方的學術界。接待的熱情和誠懇是令人感動的,可以說做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但是既屬官方交往,"官腔官話'彼此都是無法避免的。這種情況對我來說,卻真感到有些"難以為懷"了。后來承接待人員的好意,讓我有充分的機會和家人親友相聚,聽到了無數(shù)驚心動魄的故事,當然也更加深了化鶴歸來的感受。
   
這次我們的代表團在中國先后旅行了整整一個月。我們的任務是訪問漢代遺跡,所以足跡所至大致以"秦時明月漢時關"為主,在洛陽、西安、蘭州、敦煌、昆明、成都等地各停留了兩三天。
在旅途中,我特別察覺到我自己的心清與同行的美國朋友們迥然不同。他們所全神貫注的是怎樣通過這次訪問來改進他們的專題研究,或證實或修正他們已有的"工作假設"。
中國對于他們只是一個客觀研究的對象。我雖然也有此客觀的一面,但是我的心情主要是一個千載后的子孫來憑吊祖先所踏過的足跡。
從西安到敦煌這一段火車行程尤其使我神游于千載之上,時時體念到漢唐時代的祖先怎樣開拓了這樣一個規(guī)模弘大的國家,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延綿不絕的文化。


我的心情不但與美國同行者完全不同,甚至和伴隨我們的中國朋友也截然異趣。這是因為他們的歷史意識己相當徹底的政治化了。他們透視中國史所運用的一些概念范疇,如"奴隸"、"封建"、"階級斗爭'等,對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例如在西安霍去病墓前,我們看到著名的"馬踏匈奴"的西漢石雕。但是這個石雕的正式名稱卻變成了"馬踏匈奴奴隸主"。我們再三地端詳,始終無法看出馬足下那個模糊不清的匈奴具有何種社會身份。
這個標簽也許和"民族政策"有關,但是這畢竟是歪曲歷史聲遷就政治現(xiàn)實。我想如果古人一旦復活過來,他們無論如何也認不出現(xiàn)代史學家所描寫的便是他們當年所實際生活過的中國了。
二十年前我曾研究過漢代的中外經(jīng)濟交通,河西走廊正是我的研究重點之一。但當年只是紙上談兵,對這條"絲路"并沒有親切的認識。這次從西安經(jīng)蘭州去敦煌才使我了解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這是程伊川所謂的"真知"。在蘭州至敦煌的途中,我有《河西走廊口占》一詩。詩曰:
   
昨發(fā)長安驛,車行逼遠荒。
兩山初染白,一水激流黃。
開塞思炎漠,營邊想盛唐。
時平人訪古,明日到敦煌。
詩不足道,但可從其中看出一點我的"中國情懷"。
從敦煌回來,要在清晨3時左右乘汽車趕到柳原。殘月在天,在橫跨戈壁的途上先后遇到多起駱駝車向敦煌的方向行進,也許是趕早市的村民吧。我當時不禁想到:這豈不是兩千年前此地中國人的生活寫照嗎?除了我們乘的汽車,兩千年來的敦煌究竟還有些什么別的變化呢?至少以這個地區(qū)而言,漢代的敦煌是比今天要繁榮熱鬧得多了。我的"中國情懷"禁不住又發(fā)作了,這也有詩為證:
一彎殘月渡流沙,訪古歸來興倍賒。
留得鄉(xiāng)音皤卻鬢,不知何處是吾家。
限于訪問團的性質,我們的行程基本上不包括我少年時代所熟悉的江南。其中雖預計在南京停留一天,訪問紫金山的天文臺,但又因班機延誤而臨時取消了。以我們的學術任務而言,此行可謂了無遺憾,即以開擴眼界而言,此行也收獲至豐。但是失去重到江南的唯一機會,對我個人而言,則實不勝其惆悵。所以在離開北京的前夕,我曾寫下這樣幾句詩:
鳳泊鸞飄廿niàn九霜,如何未老便還鄉(xiāng)。
此行看遍邊關月,不見江南總斷腸。
這顯然又是我的"中國的情懷'在那里作祟。
盡管二十九年后化鶴歸來,發(fā)現(xiàn)'城郭如故人民非",我的"中國情懷"不但未曾稍減,似乎反而與日俱增。正因如此,我才不能忘情于故國,而往往要以世外閑人,與人話國事,說些于己無益而又極討人嫌的廢話。我曾屢次自戒,而終不能絕。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卷二記載了他的朋友所說的一段佛經(jīng)上的故事。這個故事說:
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周亮工的朋友接著發(fā)感慨說:
余亦鸚鵡翼間水耳,安知不感動天神,為余滅火耶!
這個美麗的故事雖出于印度,但顯然已中國化了。"知其不可而為之","明其道不計其功',"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些話和上面那個神話在精神上不是完全一致的嗎?不過不及神話那樣生動感人罷了。
大概"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幾個字可以說明我在這一方而的"中國情懷"吧!
主播/后期 凌文秀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喵,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暫時沒有評論,下載喜馬拉雅與主播互動
猜你喜歡
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及崇基學院于2007年創(chuàng)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本講座原則上每年邀請一位對歷史研究具杰出成就之學者蒞臨發(fā)表演講。以下為歷屆講座講者名單:2...

by:麓山康樂生

《論天人之際》余英時

《論天人之際》(中華書局出版社)作者:余英時持續(xù)更新中歡迎訂閱

by:安蘭的自心花園

聽本書

在這里,聽見另一種可能。齊魯晚報壹點音頻音頻讀書欄目...

by:齊魯晚報

聽本書

微信公眾號“小朱叔叔悅讀會”是一站式親子閱讀平臺,內含“小朱叔叔講詩詞”、“小朱叔叔講成語”、“小朱叔叔講故事”,還有給爸爸媽媽們每周講本書,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

by:小朱叔叔悅讀會

每天聽本書

《每天讀本書》系列專輯已上線,歡迎點擊收聽你上次讀完一本書,是什么時候?讀書,不知不覺成了一件「三無」的事,[信息超載事務冗雜,沒有時間讀書],[加班繁重身心疲...

by:麻雀讀書MQ

每周聽本書

閱讀是一種自燃,可以燎原,也可以療傷。哲思傳媒重磅推出知識付費平臺“自燃社”,傳達“獨立而溫暖”這樣一種價值觀,針對20-28歲有共同情感需求的年輕人,...

by:自燃社

20分鐘聽本書

閱讀世界名著的好處:經(jīng)典名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素養(yǎng),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yōu)雅的為人處世觀。而讀流行文學的好處是能掌握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掌握社會發(fā)展的方向。...

by:網(wǎng)絡迷航者ox

每天聽一本書

常言道:“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有時甚至是一生,然而幸運的是如今的我們有太多的選擇,各種名著好書琳瑯滿目不知從而讀起。那么,到底有哪些經(jīng)典的世...

by:麻雀讀書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