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我們身處圖像的海洋,卻很少懷疑它的復雜性

2024-01-29 16:42:0116:39 74
所屬專輯:鯨快訊
聲音簡介

閱讀保證了我們以思考的維度來覆蓋世界,通過閱讀,我們將觀察到的、看到的、經(jīng)歷到的事件融入自己的頭腦,將流逝的時間烙上印記。它填充著我們的人生,也不斷豐富著時光的意義。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書評周刊都陪伴著讀者的閱讀旅程,共同在這條思想之路上留下足跡,今年,我們再次從一整年的好書中遴選出了12本值得閱讀的優(yōu)秀書籍,秉持著“公共立場、專業(yè)品格、獨立精神、現(xiàn)實情懷”的原則,作為這一整年閱讀時光的刻度與記憶。

我們將逐一在書評周刊公號二條推送這12本被評委和編輯部選擇的好書。本篇為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的《圖像》。

致敬詞

這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面對著無處不在的圖像,卻難以理解它的運作機制。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到數(shù)碼技術的新變化,再到社交媒體上的圖像海洋,習以為常的視覺習慣背后,卻有著復雜的演變?!秷D像》從感知、文化、技術與媒介的不同視角切入,500幅跨時代的視覺代表圖片,細細拆解視覺文化的內在機理。

我們致敬《圖像》,致敬它能沉入寬廣深厚的藝術史中,捕捉到圖像時代的閃光與脈搏。我們也致敬它的作者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他以敏銳的嗅覺與持久的創(chuàng)造力建造一座關于圖像的“天堂”,圖像的變遷在這里獲得雀躍靈動的講述,審美的沉思也成為一種精神體驗的渠道。

答謝詞

這一認可讓我充滿喜悅。我也感到很出乎意料。我在大學學的是中國藝術,但我對圖像在當今中國的運作方式知之甚少。這本書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讓我對此更加好奇。我希望能夠有合適的機會去到中國,與我的中文讀者們、藝術研究的同行們以及同樣的圖像愛好者們見面。

——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

從寫作方式來說,法爾奇內利屬于非傳統(tǒng)作者,他登高俯視由時間構成的坐標系,跳出三大藝術的框架擁抱更多門類。他的目標讀者不是書迷,而是路人。他用高級的方法,為路人寫了一本視覺藝術的入門書。

——狄佳

對話

這本書

我們很少懷疑圖像的復雜性

新京報:您認為讀者現(xiàn)在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什么?

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在社交媒體上,我們能看到如此多的圖像和人物,但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圖像是如何運作的。這讓我覺得書寫這本書。我們每天都沉浸在圖像中,卻沒有懷疑其背后的復雜性,比如,繪畫和廣告有多少共同之處?

這本書是為我的視覺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創(chuàng)作的,也為所有想了解更多的人而寫。我相信,了解某些運作機制可以讓我們免受周圍噪音的影響,也可以培養(yǎng)我們與自己更深層次的關系。

狄佳:身處圖像海洋的我們,從起床到入睡,這一天時間里,也許逃得過文字,但卻逃不過圖像。

也許《圖像》能為我們解答一些疑惑:電影里無處不在的鏡子,到底能表達多少含義;看畫的時候,到底應該站多遠。

也許《圖像》能為生活帶來一些樂趣:人類對矩形的執(zhí)著,的確有些好笑;漫畫畫格的粗細與間距遠近,竟然也飽含深意。

也許《圖像》能為“發(fā)朋友圈”帶來一些啟發(fā):如何為我們的圖片選擇一個彰顯意圖的“心理邊框”;如何設計直播/擺拍時的背景墻——為它增添視覺層次、賦予個性含義;如何用圖像表達動、靜、意圖、情緒。

也許,《圖像》只是一個起點:它激發(fā)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意識到,圖像之中,的確存在一整個有趣的世界;它鼓勵我們,催我們從浩瀚的圖像海洋中撿回幾塊心儀的貝殼——點滴積累之后,我們也能拼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圖像天堂。

與心最近的,不是語言文字,而是我們自己的眼睛。這就是圖像的力量,這就是法爾奇內利想要向我們解釋的內容。

新京報:作為譯者,您認為這本書的特質和最大不同點是什么?

狄佳:傳統(tǒng)藝術史寫作,要么以時間為軸,歷數(shù)或長或短一段時間中藝術的變遷;要么以時間為點,深挖那一刻文化、習俗、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對藝術的影響——傳統(tǒng)藝術史作者離不開時間軸。而且,在此類著作中,“藝術”這個詞也僅指繪畫、雕塑、建筑。

但也有一些非傳統(tǒng)作者,他們能從一個點說開,八大藝術無所不包,時空旅行不再是夢,從一個島跳到另一個島的方式美妙無比:比如米歇爾·帕斯圖魯、維克多·斯托伊奇塔、翁貝托·???、羅伯托·卡拉索,都是如此。

我自己會把這些作家稱為“高階卡片作家”,總覺得,他們熟讀傳統(tǒng)藝術史、哲學、文學等領域的書籍,對人類歷史、對個人生活進行反思,把有意思之處全都寫進了卡片,然后再把一張張卡片串成了書。

如果沒有傳統(tǒng)藝術史寫作,就不會有這一類非傳統(tǒng)作家。如果想要真正讀懂這一類非傳統(tǒng)作家,那也需要一定閱讀量的支撐。

而《圖像》的作者法爾奇內利呢,從寫作方式來說,他也屬于非傳統(tǒng)作者——登高俯視由時間構成的坐標系、跳出三大藝術的框架去擁抱更多門類。但他與上述那些非傳統(tǒng)作家有一點不同:他的目標讀者不是“書迷”,而是路人;他用高級的方法,為路人寫了一本視覺藝術的入門書。

這個人

主動接近目標讀者

新京報:寫這本書最具挑戰(zhàn)性的部分是什么?

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文字與圖像完美結合,給讀者觀讀一體的感覺,就像看電影或紀錄片時一樣。

新京報:你今年出版了兩本中文書籍,包括另一本作品《色彩》。這兩本書都得到了中國讀者歡迎,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嗎?

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首先要謝謝中國的讀者。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注意力,這些作品不是小說,而是具有研習性質的書籍,閱讀它們需要更強的意愿。

新京報:作為譯者,如何看待法爾奇內利的寫作與研究?

狄佳:法爾奇內利首先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他一直在與意大利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合作,擔任藝術總監(jiān),設計封面、版面。他也曾寫過幾本圖像小說。從2011年起,他才開始書寫與視覺文化有關的大眾讀物。

在思考如何“寫”一本關于視覺文化的書的時候,他沒有把“書”當成需要配圖的文字來寫,而是把它當作一件等待量產(chǎn)的現(xiàn)代產(chǎn)品來設計。

產(chǎn)品設計關鍵之一:開始生產(chǎn)之前,先要規(guī)劃好一切。

傳統(tǒng)作者寫書,大多先寫文字,之后再由他人完成配圖、排版工作。

但法爾奇內利不一樣。在出版前一年,在將稿件交付出版社做圖片清權、校對、試讀、印刷等工作之前,法爾奇內利就已經(jīng)能夠準確說出,自己未來那本書到底有多少頁——他一邊寫一邊排版,在書寫過程中就已經(jīng)考慮過:什么文字該配什么樣的圖,圖片尺寸大小,圖文位置關系,什么地方翻頁,什么內容放左頁,什么內容放右頁。我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但讀過《圖像》的朋友們一定能意識到這一點:在法爾奇內利的書中,文和圖是一氣呵成的,任何文字和圖片,只能放在那個特定的地方。

我想,法爾奇內利擔任排版師、撰寫圖像小說的經(jīng)歷一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像》寫于《色彩》之后,所以,這種一氣呵成的圖文關系在《圖像》中更加明顯,在《色彩》中略弱。

產(chǎn)品設計的關鍵之二:預測目標用戶的反應,讓目標用戶一眼就能辨別出“這就是我想要的產(chǎn)品”。

在內容取材上,《色彩》與《圖像》都秉持了同樣的原則:主動接近目標讀者。

油畫、漫畫、廣告、自拍、電影劇照、動畫影格、游戲截圖、雜志封面并排出現(xiàn)在同一空間的情形,社交媒體的使用者們早就習以為常了——反倒是怎么翻都只有油畫或只有動畫影格的時候,我們才會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個屬于特殊群體的空間:如果不是我的菜,那就趕緊退出吧。

《色彩》與《圖像》,無論是在圖片呈現(xiàn)上,還是在文字解釋上,都利用了這種“混搭并置”:這是只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狀態(tài),我們容易被它捕獲,在它之中感到熟悉、安心,進而產(chǎn)生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新京報: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您所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狄佳:翻譯工作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方面:理解原文、書寫譯文、術語管理。在每一個方面,我都遇到了不小的問題和挑戰(zhàn)。

《圖像》是一本入門級別的普及讀物,在“理解原文”上,原本不應有太大的困難。但是,作者讀書面非常廣,書后列出的參考書目有367本之多,他還把這些參考書目做成了標簽,放到正文段落旁邊。他提醒讀者:他的看法,可能與這些參考書目相同,也可能相異,還可能有自己的發(fā)展與闡釋。我覺得,在理想條件下,如果想要最準確地“理解原文”,那就需要讀完所有那些參考書,這樣才能明白作者對所列書目的態(tài)度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只屬于他自己的那一份新見解到底在哪里——作者文字的真正含義,恰恰就在于他與參考書目的關系和距離。遺憾的是,367本實在是太多了,我以前讀過的有限,在翻譯合同約定的時間段里,能找來讀一遍確認的也實在不多。

在“書寫譯文”方面:一方面,法爾奇內利是那種思路相當活躍、轉場速度很快的作者;另一方面,《圖像》這一本是我最早翻譯的幾本書之一,所以在文稿書寫上,那時的我還有許多未能顧及之處以及懸而未決的問題。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如今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譯文割裂感、碎片感相當強,沒能妥善彰顯作者的邏輯鏈條。希望以后在這方面能夠有所改進。

在“術語管理”的難度方面,藝術類圖書在各類圖書中絕對排名靠前。書中會遇到地名、博物館名、歷史人物名、宗教神話文學作品人物名、藝術家名、藝術品圖題、作者名、著作標題、導演名、電影標題、顏料名、顏色名、畫材名、流派名……《圖像》這一本涉及千余條此類信息,且成書17萬字。如何確保這些名詞從頭到尾的統(tǒng)一,真是一場考驗。如何控制單個術語庫體量,如何分配每個術語庫的內容,如何實現(xiàn)多術語庫聯(lián)動,選取哪些校驗軟件,應該手動記錄/注釋哪些信息,選擇怎樣的節(jié)點來清潔整理術語庫和語料庫以方便后文翻譯工作,這些技術問題,對我來說,是挑戰(zhàn),也是樂趣所在?!秷D像》在這方面還不完美,還不能做到“術語管理”方面的“0硬傷”,但我想,后面的書會逐漸逼近這個目標。

這一年

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

新京報:這一年來有什么新的寫作計劃嗎?能與我們分享一些進展嗎?

里卡爾多·法爾奇內利:我有一個七歲的孩子,他是我的第一個“病人”。我花了很多時間和他談論圖像,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著迷,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相信與他的關系也是我作為學者生涯的一個重要飛躍。

與此同時,我正在寫一本新書,它的主題是出于審美或政治的原因,我們如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操縱人臉。它有點像“人物”研究,但都聚焦在人臉上。

新京報:你這一年的生活、閱讀與寫作狀態(tài)是怎樣的?是否有新的翻譯計劃,可否與讀者分享?

狄佳:2023年,在閱讀方面,我主要的想法就是盡量多讀一些意料之外、計劃之外的書。此外還參加了許多線上讀書會——以微信群形式存在的為期一兩周的線上共讀會,幾乎可以算是過去幾年里最棒的發(fā)現(xiàn)吧!既能聽到其他讀者的想法,也有機會向編輯/譯者/作者提問,能夠學習到許多新的角度和觀點。如此讀完的一本本書也鮮活無比,承載了許多回憶和情感。

在翻譯工作方面,確定將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書有兩本:里奇·羅伯遜 著,《尼采傳》,猴面包樹工作室 / 中央編譯出版社。預計2024年3月出版。這本傳記的獨特之處是:準確把握特定歷史事件、特定著作、特定關鍵詞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對尼采的特定意義,嘗試讀出那個時代的文化、想法,避免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去曲解過往文本,并以此為基礎,全面理解、評價尼采的一生。

格洛麗亞·福西 著,《烏菲齊美術館:藝術、歷史與藏品》,上海文化出版社。預計2024年4月出版。我一直覺得,這本書是博物館導覽書中的“天花板”。

采寫/張婷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喵,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暫時沒有評論,下載喜馬拉雅與主播互動
猜你喜歡
圖像證史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如何將圖像(如世界名畫中發(fā)生的故事)當作歷史證據(jù)來使用。

by:LIAN享家

圖像的政治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訂閱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內容簡介】《圖像的政治》(作者王春辰)是、前衛(wèi)的藝術批評家為當今藝術批評界貢獻的又一部力作,由作者近...

by:大呂文化AI電子書

數(shù)字圖像處理

數(shù)字圖像處理(DigitalImageProcessing)是通過計算機對圖像進行去除噪聲、增強、復原、分割、提取特征等處理的方法和技術。[1]數(shù)字圖...

by:大腦改造計劃

創(chuàng)意圖像設計

你了解圖像設計的奇妙嗎

by:高YUE

攝影構圖與圖像語言

兩位作者詳細介紹了各種構圖方式,包括每種方式的具體應用、成像效果及其對觀賞者產(chǎn)生的影響,之后又解釋了在一張照片里,所有構圖方式的相互作用、主次關系和整體效果。最...

by:聊傷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