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南懷瑾

7479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為家中獨子,其父對他寄予厚望,自幼督課甚嚴。南懷瑾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后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對后輩學人影響極大。

      南懷瑾從青年時代起迄今半個多世紀以來,從祖國大陸到臺灣,從美國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為家。無論是在著作中、講堂上,還是在與學生或友人的言談中,他都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關心。他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暫時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會萬劫不復,永遠不能翻身。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學有專長 :

     南懷瑾勤于筆耕和口頭講述,著述甚豐。

      這些著作可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儒學著作。他認為,儒學是中華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其中又以儒家《四書》、《五經(jīng)》為中心。南懷瑾對《四書》、《五經(jīng)》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奧,而且每每有獨到的見解。收錄這一類中的南懷瑾著作主要包括《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易經(jīng)雜說》等,都是他授課時為學生授業(yè)解惑的講稿。 


      第二類為佛學著作,包括《禪海蠡測》等17種。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即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觸,經(jīng)歷了一個沖突融合的過程,遂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南懷瑾的這一類著作,大致可分為佛經(jīng)釋義、禪學、佛法修證等三部分。佛經(jīng)釋義包括《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圓覺經(jīng)略說》、《金剛經(jīng)說什么》和《藥師經(jīng)的濟世觀》5種。由于以往流傳的漢文佛經(jīng)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譯,文辭古奧,語意晦澀,加之歷時千載,其理解闡釋古今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讀者多感到佛經(jīng)難講,常常望而生畏。然而,這些佛經(jīng)一經(jīng)南懷瑾講解,就變得明白易懂,深受各種文化層次讀者的歡迎。他講解佛經(jīng)的特點是:揉合翻譯和解釋,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義的前提下,用現(xiàn)代語言來闡示大義;另一方面用現(xiàn)代的學說及理論來解釋佛法精要。 

      第三類是有關道家學術的著作,主要包括《老子他說》和《中國道教發(fā)展史略述》等。此外,前述《禪與道概論》、《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等佛學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談道家學術的。 

      道家學術自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以降,“綜羅百代,博大精微”。自兩漢后,道家一變而集于道教,因其“綜羅百代”之故而不免生“雜生怪庭,支離破碎”之弊。因此,南懷瑾早年鉆研道家學術,深得其中三昧,尤其對道家文化頗為推崇。他曾說: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后進入形而上道。儒家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歸依,偏重于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學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第四類是文史詩詞著作,包括《正統(tǒng)謀略學》等5種,內容精蘊,包羅廣泛,發(fā)揮儒佛道3家的精華。其主要著作《新的一代》,剖析當時的社會問題,診斷青少年問題,文中明指唯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及文化修養(yǎng)的人,才能提升政治層次和經(jīng)濟境界。同時,南懷瑾對中國傳統(tǒng)謀略學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編輯了一套《正統(tǒng)謀略學叢書》,認為謀略學對正人君子是立身處世的借鑒,不肖之徒則可用來興風作浪、為害社會。南懷瑾對詩詞有深入的造詣,才情橫溢,意境曠遠,兩本詩集所錄詩作,多以方外禪詩韻味,掩映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別具一格?!督鹚谲幖o年詩初集》則更以時間順序編排,讀者可從南懷瑾不同時期的詩作,大致了解南懷瑾的人生磨練及為人。 

聲音2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