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羅丁四重奏《施尼特凱室內樂作品》

362

這張專輯是鮑羅丁四重奏團演奏施尼特凱的三部室內樂作品。

施尼特凱《第三弦樂四重奏》作于1983年。此曲將來自拉索、貝多芬和肖斯塔科維奇的三個迥異的材料融匯成象征自己的核心主題,這三個材料盡管風格相異,卻在音樂要素上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在施尼特凱的“有機拼貼”下已然融為一體,如果是“不顧原來的風格所蘊含的文化”,是不會有這種統(tǒng)一效果的。另外,這三個材料派生出了代表施尼特凱自身的主題,并作為全曲中心貫穿始終。此曲反映了施尼特凱對待音樂歷史遺產(chǎn)的一種觀念,即過去的音樂已然逝去,我們只能通過融合過去的音樂來發(fā)展新的風格。所以他沒有像新古典主義者那樣大量地以古老的風格語匯寫作,而是以過去的風格為材料衍生出自己的東西。

馬勒《a小調鋼琴四重奏》(由施尼特凱整理改編),這原本是馬勒少年時的習作,據(jù)說1876年他只完成了一個樂章,便把后面未完成的部分撂一邊了。直到他去世后半個世紀,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施尼特凱整理改編了這部作品。這部作品雖然是馬勒早期的未完成習作,聆聽可以感覺得出馬勒的“生命和死亡”主線條。陰晦、憂郁、沉重的旋律和音樂色彩營造了陰森壓抑的氣氛。偶爾閃爍出生命的希望,如同閃電一般。

施尼特凱《鋼琴五重奏》作于1972-1976年。此曲是為紀念他的母親而作,也是他唯一的鋼琴五重奏。這部作品可以看成是施尼特凱創(chuàng)作風格突變的作品,這種從來都不做表面文章而影射的陰霾營造出了歷史重現(xiàn)的壓抑感,然而這種壓抑的氣氛幾乎將他所有音樂作品風格模式統(tǒng)治了整整十五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