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性理

1453
五行學(xué)說是中國古代的唯物論,最早見于《尚書》中的《甘誓》與《洪范》。一百多年前東北山村一文盲農(nóng)夫王樹桐(字:鳳儀)扛活,敦倫盡分,仁德忠孝,卻因不滿村人不忠不孝而怨人患瘡癆十二年,后偶聽善書《三娘教子》悟出:『愚人爭(zhēng)理、賢人爭(zhēng)罪』,對(duì)天悔過,知怨人傷身之害——一夜瘡癆得愈;后救講善書的楊柏,精誠所致,由誠而明,黑夜見白日,見人如透明狀;父歿學(xué)『楊一守墳』守墓三年,發(fā)大慈大悲之愿,念百姓病痛之苦,求天賜療病話病之法,守墓百日時(shí),悟透了性天,大徹大悟,發(fā)明了性理療病之法。王善人所講五行與中醫(yī)《黃帝內(nèi)經(jīng)》不盡相同。
所講的道非儒、非釋、非道,即十二字薪傳:
1.來蹤:從哪里來(三界:性心身),
2.去處:往哪兒去(四大(境)界:志意心身),
3.應(yīng)世之法:五行(木火土金水)。
死心化性+盡本(分)立命:去(惡)習(xí)性、化稟性、圓滿天性,名則命也(名即角色名分),消陰命、止宿命、長天命,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性命雙修,性歸命,二人產(chǎn)生一條道,道講自己一端,理講兩面,講情互相疼,講理氣死你,盡道不要(求對(duì)方)道,順人習(xí)性化己稟性,受人稟性存己德性。放下情牽物累,看破榮華富貴,敦倫盡分,積功累德,知道『四勿』(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dòng))出身界,→避免心『四不正』(有所忿懥、好惡、恐懼、憂患——心不正)出心界,→『四毋』(毋意毋必毋團(tuán)毋我)出意界,→『四無』(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到志界,才能輕清上浮為天,是超脫之路;反之,若一味為欲望,為名利情,重濁下沉為地,是條不歸路。
聲音0評(píng)價(jià)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