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 嚴

326

《楞嚴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它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典的名稱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含義,“楞嚴”意味著堅固、不可動搖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修行者堅定的意志和不可動搖的修行狀態(tài)。

經典結構
《楞嚴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序分**:介紹經文的背景和起因。
2. **三番破識**:討論并破除關于意識的常見誤解。
3. **十番顯見**:闡述正確的見解,特別是關于心性與法性的理解。
4. **剖妄出真**:揭示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實的本性。
5. **會通四科**:整合四種修行科目,使之相互關聯(lián)。
6. **圓彰七大**:闡釋七大(地、水、火、風、空、識、法)的本質。
7. **審除細惑**:細致地去除各種迷惑。
8. **從根解結**:從根源解決問題。
9. **二十五圣圓通章**:描述二十五位圣者如何達到圓通的境界。
10. **四種清凈明誨**:講解四種達到清凈智慧的方法。
11. **楞嚴神咒**:一種非常重要的咒語,被認為具有強大的保護力量。
12. **十二類生**:描述十二種生命類別。
13. **歷位修證**:經歷各個修行階段以達到最終的覺悟。
14. **七趣**:描述生命的七個層次或狀態(tài)。
15. **五十陰魔**:列出可能干擾修行的五十種障礙或魔障。


核心思想
《楞嚴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七處證心”,即論證心(意識)的位置,指出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而是超越了這些概念的存在。這部經典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辯論,最終引導修行者認識到真如心(本心)的性質,即如如不動、無形無相、無邊界、無長短、無黑白、無方圓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超越語言表述的,只能通過直接體驗來領悟。

特點
- 《楞嚴經》被認為是佛教進入末法時代后最早消失的經典之一,這一觀念源自《法滅盡經》的記載。
- 經文中包含了豐富的修行指導和深刻的哲理,被視為修行者達到覺悟的重要資源。
- 該經的譯者般剌蜜帝是一位唐代的翻譯家,他在唐代將這部經典譯成了漢語。

實際應用
《楞嚴經》不僅在理論上對佛教徒有深遠的影響,在實踐中也是修行者經常引用的資源。它不僅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還包含了許多具體的修行方法和技巧,如楞嚴神咒等。

聲音9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