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心也能見?勘驗覺悟的標準?如何是“正覺”?“真見”無見,無所不見?

2022-07-15 10:36:2516:35 1378
聲音簡介

進退合明

我們將經(jīng)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意思是說,覺是本來真實的。我們讀經(jīng)呢,像這些地方呢,一定要細心去體會,要了解什么叫做覺,什么叫做眚?這兩個字啊,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那么這個是整個佛法關鍵的所在。

從下周起,我們這個星期天呢,有一個大專學生講座。那么這個學期,我們所開的是《六祖壇經(jīng)》,這是繼續(xù)講,繼續(xù)前面講下去。除了這個之外呢,我們還有一個課目就是《八識規(guī)矩頌》。那么八十規(guī)矩,雖然只有十二首頌,四十八句,但是這個四十八句啊,是《成唯識論》的綱要,也是整個唯識學的關鍵。那么我提在這個地方呢,也就是與我們這里的覺、眚有關系,整個唯識學也是討論這個問題。不過唯識里面特別注重的呢,就是這個眚妄,討論這個。妄明了之后呢,真的就覺悟了。真與妄,原來是不二啊。

那么說到覺,我們又說到不覺,實在說,覺是真的,不覺是假說的。哪有不覺呢?!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口能嘗,它怎么不覺呢?為什么覺又說眚呢?這個古大德,這里是我們講釋迦牟尼佛了,他老人家用的這個比喻,實在是妙極了。眚是什么?眼睛長了病了。我們想想,眼睛長病的時候,那個眼睛能不能見呢?還是能見啊,前面講了,見到燈上有五色圓影。那么眼能不能見?眼當然能見。能見呢,這個眼帶了病,所以見到那個燈啊,燈上又有一個圓影。不能說他沒有見呢,那個能見的就是覺,而看到燈上有個圓影的,那就是眚妄,諸位從這個里頭去體會去。

我們現(xiàn)在六根的作用是覺,而在境界里面起妄想、執(zhí)著、分別,那就叫眚妄??梢姷?,妄心啊是依真心所起的。真是本有啊,妄不是本有。所以如來說之為,未覺的時候,真覺常墮妄眚中。諸位一定要了解這一樁事實的真相,曉得他是怎么樣墮在妄眚當中的?就是我們現(xiàn)前,這就是說的我們眼前的境界啊,我們見,見是覺啊,可是覺怎么呢?墮在妄眚當中。什么妄眚呢?就是見色起分別、起執(zhí)著、起妄想,這就是眚妄之中啊。而能聞,聞性是真覺,可是我們隨著這個音聲呢,又起分別、起執(zhí)著、打妄想,這就是聞性墮在眚妄之中。這是說的凡夫的境界。

什么時候我們自己覺悟了我們真覺墮在眚妄當中了,這個就是覺悟了。一般凡夫怎么樣?不覺!覺悟了啊,那就不叫做是妄了。雖然眚妄沒有去掉,可是沒有妨礙了。好像我們眼睛有病,看到外面這個燈上的五色燈輪,自己曉得眼睛長病,那看到那個妄相啊,也不相妨礙了。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眼睛有病,一味啊到那個燈上去追,“哎,從前我看這個燈上沒有這個圓影,現(xiàn)在為什么有圓影?那個圓影從哪里來的?”這個麻煩就大了。那能追得到嗎?追不到的。為什么呢?那個病根呢,不在那個燈上圓影,是在自己眼睛長病啊,卻不曉得自己眼睛長病。我們現(xiàn)在這個迷惑,就跟眼睛長病卻不知道長病的人一樣。如果要覺悟了,哦,這是我眼睛長病了,那那個燈輪啊,它有也好,沒有也好,他如如不動啊。所以此地說,【覺所覺眚,覺非眚中】,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真覺能覺其所覺之眚妄,那個這個真覺呢,斷非墮在眚妄之中。這個事與理,都非常的明顯。那么這個就是如來在十番顯見最后開示的“見見”的意思,此時見見,就是真見見到妄見了。

【云何復名覺聞知見】呢?這個三句話的意思是說,若以本覺明心覺此所覺之見性是從眚妄而起,這個覺心呢已經(jīng)不屬于眚妄了,它自覺了。那么這個就是前面所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的意思,真見見到妄見的時候,真見就不是妄見了。這是我們前面曾經(jīng)講過的,就是真妄一定要清清楚楚。清楚,又不能分別,又不能執(zhí)著,這才叫正覺。清楚是清楚了,可是清楚里頭還起分別執(zhí)著,那么換句話說,還是迷而不覺啊,不能起覺照的作用。

既然曉得妙覺明性如此,那么就應該明白經(jīng)上常常說的見精,見精呢,還是屬于妄見呢。我們前面講見精明元,為什么呢?那是妙覺明性變成阿賴耶之后的見分,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經(jīng)上講的見精,它是帶一分妄啊。雖然它是最接近真性,但是它是帶一分妄,所以依舊屬于妄明。如果要認見聞覺知就是真如本性,那還是把那個病眼呢誤會是一個好眼睛,所以此地講的是【云何復名覺聞知見】呢。

可是我們又常常講,覺聞知見,就是真性,咱們也常常這樣講啊。呵呵,這么講法呢,會聽的人懂得了,不會聽的人,會錯會意思了。這是說的什么呢?覺聞知見的性,是真如本性;覺聞知見的作用,是阿賴耶識的見分。這要搞清楚。兩者不一不異啊,不能說它是一樣的,也不能說它是不一樣的。那么這個是我們一般講的體與作用,一定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

因為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都把覺聞知見當做自己的真心,于是就被見聞覺知障礙了。這叫什么障礙呢?在我們佛法里面常講的所知障,障礙我們見性啊,把這個真正精明的本體分能分所,顛倒知見呢。以阿難尊者做一個樣子,那么阿難尊者一直到此地,還是迷而不悟啊。他為什么迷呢?就是覺聞知見障礙了自己,這一關相當不容易突破。破了之后,才能夠見性,才能夠像經(jīng)里面前面所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世尊千經(jīng)萬論,無非就是去我們這個障礙而已。

諸位要曉得,障礙里面最重的,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去煩惱障還容易,去所知障太難了。為什么呢?佛法里面諸位都曉得,著重于定慧雙修啊。定,可以破煩惱障,不能破所知障;一定要慧啊,才能破所知障。所以阿羅漢,成就了九次第定,他能夠破見思煩惱。但是,他沒有開智慧,所以無明它是一分也斷不了,那么見性當然就沒有指望了。學佛,就得留意這一層,一定要定慧雙修。

定有了作用了,有了力量了,煩惱就不現(xiàn)前。什么煩惱呢?心里面的喜怒哀樂,不會現(xiàn)前了。這是你心里頭有定,有定力。這個一切境界啊,你也不會動搖了,就是在境界里面不會再起貪嗔癡的心,這是定,定功啊,有了作用。

慧起了作用呢,那就像心經(jīng)里面,照見五蘊皆空,確確實實了解萬法是一不是二。所以說唯有慧開了以后,才能入不二法門,也就是親證得法界原本是一真啊,這個一真是原來本有的啊。說實在的話,入法界,有什么可入的啊,說不上一個入處啊,沒有出入啊。原本是一真!可是我們迷了自性之后呢,一真就見不到了。這個一真自己迷失了,體會不到這個境界是一真。

那么阿難在楞嚴會上聽到見見非見,這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呢,他就是離不開分別執(zhí)著,所以依舊是迷于自性。佛在這個地方才詳細給他解釋說明,妄,這才有見,真則無見。無見之見呢,是真見;有見之見呢,是妄見。這個話,諸位懂不懂呢?你要是一下意思會不過來,你想一想壇經(jīng)里面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啊,那就是真見無見呢!真如本性里頭還有一個能見,這就壞啦。有了個能見呢,那就是神秀大師所說的了,得要時時勤拂拭了,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這就是一類自作聰明之人,迷上加迷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妄見有見,有所不見;真見無見,無所不見。那么我們要真,還是要妄呢?如果要真啊,就得要離妄。要離妄啊,這一切事理勢必要通達。為什么呢?不通達,這放不下啦。連煩惱都放不下,那更何況所知呢?!所以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了解,經(jīng)論里面就是討論的這個問題。所以學佛,也絕不是這每一天是念念佛、看看經(jīng),或者有這么一個機會啊,我們在一塊聽聽講。這行嗎?這可以說是聊勝于無啊,比沒有要好一點。

真正要想成就,給諸位說,離不開同參道友啊。要常常討論,要真正契入境界。換一句話說,必得要像經(jīng)上所說的,真實地達到見見非見,要達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之后,你再也不會做知見立知的事情了,再不會心里頭起一念,“哎,我有覺聞知見,他有覺聞知見,”不會了。不但是自己不會起這一念了,看到一切眾生也不會起這一念。如果說,“哎,我自己很清凈了,哎呀,某人啦,凡夫,還不清凈啊?!苯o諸位說,那自己并沒有清凈。為什么呢?看到外面不凈的境界,自己不清凈的心啊,立刻就跟它感應道交,不是清凈的。自己的心真正清凈了,與外面這個境界交涉的時候,是清凈心起作用,絕不是染污心起作用,這個才叫真凈啊。

所以,真正學道的人,一定要記住,決定不能夠認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都不是真性,何況一切施為動作呢!見聞覺知都要離開,在言行造作里面還有什么值得你去執(zhí)著的呢?!不執(zhí)著就是放下啦,分別執(zhí)著就是放不下啦。所以,佛教給我們,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中去求證,換句話說,也就是在見聞覺知起作用處去認識本心。本心,不屬于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那么在這個里面,才能夠見到真性。真性是平等清凈的,從平等清凈里面,才生大慈大悲啊。我們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平等清凈真心當中流露出來的。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聽友120628150

感恩佛法布施!??????????????????

猜你喜歡
覺悟本心

什么是佛法的根本宗旨?諸佛出世的本懷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什么?什么是佛?我們能不能成佛?怎么樣成佛?福報與功德有什么區(qū)別?

by:冰藍之溫馨之旅

覺悟本心

歡迎關注公眾號:妙法蓮華心【mflhx7】一個只為真理而存在的平臺

by:妙法蓮華心

覺悟本心

覺悟本心開啟自性本自具足的無量功德妙用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心三藏

by:為善最樂de寳

覺悟本心

共修法華楞嚴必讀覺悟本心??

by:寶樂源2019

覺悟本心

每個對境都是你自己

by:當宣666

覺悟本心

1、我是誰?2、我從哪里來?3、我要到哪里去?4、宇宙人生真理是什么?5、財富是賺來的還是修來的?

by:心之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