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

2022-09-13 21:00:0008:42 2.9萬
聲音簡介





我曾經(jīng)把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倫理、道德等等。


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東西,連汽車、飛機等等當然都包括在內(nèi)。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狹義的、廣義的、深義的。


前二者用不著再細加討論,對于第三者,深義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說:“在狹義文化的某幾個不同領域,或者在狹義和廣義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領域中,進一步綜合、概括、集中、提煉、抽象、升華,得出一種較普遍地存在于這許多領域中的共同東西。


這種東西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亦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本質(zhì)或最具有特征的東西”。


周一良舉日本文化為例,他認為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zhì)是“苦澀”、“閑寂”。


具體表現(xiàn)是簡單、質(zhì)樸、纖細、含蓄、古雅、引而不發(fā)、不事雕飾等。


周先生的論述和觀察,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我覺得,他列舉的這一些現(xiàn)象基本上都屬于民族心理狀態(tài)或者心理素質(zhì),以及生活情趣的范疇。


把這個觀察應用到中華民族文化上,會得到什么結(jié)果呢?


我不想從民族心態(tài)上來探索,我想換一個角度,同樣也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或者內(nèi)涵。


在這個問題上,寅恪先生實際上已先我著鞭。


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寅恪先生寫道: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


我覺得,這是非常精辟的見解。下面談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國哲學同外國哲學不同之處極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就是,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


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范疇,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于知的范疇;


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于行的范疇。這兩部分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文化。


在這兩部分的后面存在著一個最為本質(zhì),最具有特征的、深義的中華文化。


寅恪先生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


(中略)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


(中略)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于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zhuǎn)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實正是這個樣子。對中國思想史仔細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說的中國文化二分說,則不難發(fā)現(xiàn),在行的方面產(chǎn)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


潛存于這二者背后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


專就佛教而言,它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等,都屬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諦等,則介于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與知密切聯(lián)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輪回,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


傳到中國以后,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


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沖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xiàn)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偽裝,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diào)“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義以適應中國具有濃厚綱紀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這一點,中國不少學者是感覺到了的。我只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全出于《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書院講演錄第一集。


梁漱溟先生說:中國人把文化的重點放在人倫關系上,解決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




馮友蘭先生說: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


龐樸先生說:假如說希臘人注意人與物的關系,中東地區(qū)則注意人與神的關系,而中國是注意人與人的關系,我們的文化的特點是更多地考慮社會問題,非常重視現(xiàn)實的人生。


這些意見都是非常正確的。事實上,孔子就是這種意見的代表者。


“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證明。他自己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span>


國外一些眼光敏銳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


1827年1月29日同愛克曼談“中國的傳奇”時,他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


(中略)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


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jié)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


連在審美心理方面,中國人、中國思想、中國文化都有其特點。


日本學者巖山三郎說:西方人看重美,中國人看重品。


西方人喜歡玫瑰,因為它看起來美,中國人喜歡蘭竹,并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美,而是因為它們有品。


它們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種精神的表現(xiàn)。


這種看重品的美學思想,是中國精神價值的表現(xiàn),這樣的精神價值是高貴的。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聽友210062214

文而化之,知行合一

短信啊短信

懷念季老!

清歌76

分析得很棒!讀的也很好!

猜你喜歡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東西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by:聽書讀書共分享

《季羨林談人生》季羨林·著

人生,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永遠也沒有結(jié)論的研究課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而且大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本書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結(jié)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

by:筆名白小白

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

by:山東大成

《季羨林作品集精選》|季羨林

季羨林作品精華本,精選了著名學者、作家季羨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從寫人(《賦得永久的悔》)寫物(《海棠花》)寫景(《清塘荷韻》),到抒懷(《人生》《八十述懷》)...

by:彭城觀月

《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作品集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

by:彭城觀月

季羨林談佛(精裝珍藏版)-季羨林

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yī)院療養(yǎng)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

by:人生啊短短幾個秋啊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