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0231221

2023-12-21 17:25:0111:44 18
聲音簡介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lè)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zhòng)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br>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xiǎn)能久矣?!?br>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zhì)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xiào)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xiǎn)能知味也?!?br>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fú)?!?br>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zhì)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ěr)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yú)知(zhì)’,驅(qū)而納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避)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yīng),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br>第十章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g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jiǎo)!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sè)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dùn)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yù)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zài)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对姟吩?,“鳶(yuān)飛戾(lì)天,魚躍于淵?!毖云渖舷虏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wéi)道而遠人,不可以為(wéi)道?!对姟吩疲骸タ?,伐柯,其則不遠?!瘓?zhí)柯以伐柯,睨(nì)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zào)慥爾!”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yí)狄(dí),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sì)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第十五章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gǔ),反求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ěr),辟如登高必自卑?!对姟吩唬骸捌拮雍煤?,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和樂且耽(dān)。宜爾室家,樂爾妻孥(nú)?!弊釉唬骸案改钙漤樢雍??!?br>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骸裰袼迹豢啥?duó)思,矧(shěn)可射(yì)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xiǎng)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对姟吩唬骸螛肪?,憲(xiǎn)(顯)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蚀蟮抡弑厥苊!?br>
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zuǎn)大(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róng)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xiǎng)之,子孫保之。武王末(mò)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wàng)大(太)王、王季,上祀(sì)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ī)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br>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fú)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cháng)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dài)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yuè),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dì)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br>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br>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br>
第二十一章
子曰:“好學近乎知(zhì)。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br>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xuàn),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zhòng),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zhāi)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hǎo)惡(wù),所以勸親親也。官盛(shèng)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xǐng)月試,既(xì)(餼(xì))稟(lǐn)稱(chèn)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cháo)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

第二十二章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jiù)。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zhòng),不思而得,從容中(zhòng)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jǐ)百之。人十能之,己(jǐ)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三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jiào)。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wéi)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cān)矣。

第二十四章
其次致曲(qū)。曲(qū)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五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zhēn)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xiàn)乎蓍(shī)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六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dǎo)(導)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誠己(jǐ)而已(yǐ)也。所以成物也。成己(jǐ),仁也。成物,知(zhì)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xiàn)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第二十七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fú)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cuō)土之多,及其廣厚,載(zài)華岳而不重(zhòng),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zǎi)焉。今夫山,一卷(quán)(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yuán)鼉(tuó)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wū)穆不已?!鄙w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wū)乎不(pī)(丕)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yǐ)。

第二十八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惫示幼鸬滦远绬枌W,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dūn)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bèi)(背)。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对姟吩唬骸凹让髑艺?,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yú)?

第二十九章
子曰:“愚而好(hào)自用,賤而好(hào)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yuè)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yuè)焉。

第三十章
子曰:“吾說夏禮,杞(qǐ)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br>王(wànɡ)天下有三重(chónɡ)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bú)信。不(bú)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bù)尊。不(bù)尊,不(bú)信。不(bú)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贾T三王而不繆(miù),建諸天地而不悖(bèi)。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dǎo)(導(dǎo)),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wù),在此無射(yì);庶幾(jī)夙夜,以永終譽?!本游从胁蝗绱?,而蚤(zǎo)有譽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一章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zài),無不覆幬(dào)。辟(pì)(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ruì)知(zhì),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zhāi)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溥(pǔ)博(bó)淵泉,而時出之。溥(pǔ)博(bó)如天;淵泉如淵。見(xiàn)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yuè)。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yì)及蠻(mán)貊(mò)。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zài),日月所照,霜露所隊(zhuì )(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第三十三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lún)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zhūn)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zhì),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絅(jiǒng)”,惡(wù)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àn)然而日章(彰);小人之道,的(dì)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惫示觾?nèi)省(xǐnɡ)不疚,無惡(wù)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对姟吩疲骸跋嘣跔柺遥胁焕⒂谖萋??!惫示硬粍佣矗谎远?。
《詩》曰:“奏假(gé)(格)無言,時靡(mǐ)有爭?!笔枪示硬毁p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fū)鉞(yuè)。《詩》曰:“不(pī)(丕)顯惟德,百辟(bì)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yú)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弊釉唬骸奥暽谝曰?,末也?!薄对姟吩唬骸暗螺?yóu)如毛?!泵q有倫。“上天之載(zài),無聲無臭(xiù)?!敝烈?。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喵,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暫時沒有評論,下載喜馬拉雅與主播互動
音頻列表
猜你喜歡
中庸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zhàn)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學家朱熹把它與...

by:涵墨慢讀時光

中庸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

by:易學成讀書

中庸

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nèi)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

by:妙手文化

中庸

以上內(nèi)容采自百度百科…

by:o0浮生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