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米面食大全
2697
2.面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于東漢年間,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他們在2005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fā)現(xiàn)這碗面條已經(jīng)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面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 “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tǒng)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托、馎饦等。 “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shù),什么冷淘、溫淘、素面、煎面……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搟、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面條既屬經(jīng)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jù)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并會以面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xiàn)今之冷面/過水涼面)。元代出現(xiàn)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面”;明代又出現(xiàn)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xiàn)都為面條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xiàn),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xiàn)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實中華面食在清朝發(fā)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qū)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河南燴面、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及湖北熱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fā)展,更令中華面條、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馳名中外,對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現(xiàn)今的日本拉面實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tǒng)拉面制作技巧到橫濱。
3.北京炸醬面
炸醬面是北京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面食。尤其到了夏天,一碗炸醬面,搭配各式菜碼,營養(yǎng)豐富,美味十足。炸醬面的關鍵就在這炸醬上,用料和制作都很講究。一定要用干黃醬和的甜面醬小火慢熬,肉要選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菜碼非常豐富,必不可少的有黃瓜、蘿卜、黃豆、豆芽、白菜絲等。當然菜碼不局限于這些,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或手頭的材料來搭配。吃炸醬面的時候大蒜也是不能少的,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關于吃面,老北京話有個詞--“鍋挑兒”,意思是指面條煮熟后直接撈到碗里吃。與之相對的是“過水兒”,是指面條出鍋過冷水后再吃。通常炎熱的夏天大家都愛吃“過水兒”面。下面就來說說老北京炸醬面的做法。
炸醬的做法:
主料:干黃醬1袋,甜面醬半袋,去皮五花肉200克 配料:蔥、姜、大料 1、五花肉切成0.5厘米見方的小??; 2、蔥姜切碎末; 3、鍋內倒少許油,燒熱后放入肉丁煸炒,肉變色后放入蔥末(留出一部分蔥末待用)、姜末和大料,隨后放入干黃醬和甜面醬,小火翻炒至肉和醬混合均勻,加適量水,不斷攪拌,以免糊鍋。熬至醬汁粘稠,撒入余下的蔥末拌勻即可出鍋。準備菜碼: 1、黃瓜洗凈,切絲; 2、豆芽和蠶豆洗凈,分別用開水焯一下,撈出過涼水后瀝干水分; 3、其他菜碼的處理(我這里沒用到):白菜切絲,用開水焯一下,撈出過涼水后瀝干水分;蘿卜切絲。煮面:最地道的應該用手搟面,不過現(xiàn)在為了方便,都買現(xiàn)成的面條。面條煮熟過涼水,撈出瀝干水分盛入碗中。舀一勺炸醬,與面條拌勻,配上菜碼享用。
小帖士:
1、干黃醬和甜面醬的比例為2:1,炸醬時不需要放鹽,因為干黃醬的咸度足夠了。 2、炸醬的時候火不能太大,要小火慢慢熬制,并不停的攪拌,以免糊鍋。 3、炸醬出鍋前加入蔥末,可增加香味。 4、炸醬可以一次多做一些,裝在密閉的容器里,放入冰箱冷藏,下次吃的時候就方便多了。4.醬出香味了,然后倒入肉丁或者雞蛋丁,姜末(切特細),轉小火,慢慢的熬,醬和肉丁水乳交融,那才好吃,不用再加鹽和糖,醬有自己的咸甜味,咕嘟個10分鐘查不多,得看著,不是攪和會,如果覺得干了,就少少加點水。
5.這時候可以準備菜碼,買一個那種菜擦子挺好,我也切不出特細的絲,黃瓜,蘿卜什么的擦成絲之后,涼水里面泡一下,然后瀝干水,這樣菜絲比較爽脆,洋派的加點生菜絲、甘藍絲啥的也行。
6.豆芽、扁豆(切絲)、黃豆、青豆什么的開水過一下斷生,泡冷水即可。
7.醬咕嘟好了,看著干干的收了汁,離火加入蔥白末,早加蔥末就焦了,利用余溫將蔥白燜熟。醬就得了。
接下來就是面了,炸醬面當然最好是手搟面,不過估計大家現(xiàn)在都沒這個精神頭了,切面鋪子有那種手搟面,粗的那種比較好吃,裹著黃黃的玉米面,個把講究的,那種冰凍面條也不錯。
煮面的水要比較多,放一些鹽,這樣面煮的時候不會粘連在一起,面不要煮的太爛,點3次水就差不多了,有一點點生,有咬勁最好吃,面條煮好了,開冷水,沖掉面糊,這樣才爽滑好吃。
面煮好了,拌上2大勺香噴噴油油的炸醬,不要太貪心了,會很咸,放入各種菜碼,沒有四合院了,咱蹲涼臺上,望著樓下的車河閃爍,再來一頭蒜,人生得意就是大吃大喝縱情一刻吧。
山西刀削面
山西是面食之鄉(xiāng),面食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有據(jù)可考的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其中,尤以刀削面最為有名,它起源于12世紀的山西大同,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于消化,與抻面、撥魚、刀撥面并稱為山西四大面食,更與北京的炸醬面、山東的伊府面、武漢的熱干面、四川的擔擔面一同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謂“面食之王”。
據(jù)《晉食縱橫·名食掌故》記載:“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水煮面食,為面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特別是晉中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地,家庭主婦、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婦男’都會制作?!?br />
歷史淵源
刀削面之所以“刀削”而成,正是因為“刀”的故事。
相傳公元1222年,元朝大將木華黎率領數(shù)萬騎兵攻占大同,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便以菜刀為武器抵抗元兵掠奪。元朝建立以后,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元朝在太原一帶實施了苛刻的“限刀”政策,不僅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器具全部沒收,還規(guī)定每十戶一把菜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韃靼人保管。一天中午,王老漢的老婆和好了面團,讓王老漢去取刀,不料刀已被別人搶先拿走了,眼前還有多人排隊等候,王老漢只得回家等待。在出韃靼的大門時,他的腳被門檻上一塊快要掉下來的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里?;丶液螅伬锏乃呀?jīng)開了,沒有刀,面條也吃不成。一家人正無措時,王老漢忽然想起了懷里的鐵皮,忙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吧!老婆子一看,這鐵皮又薄又軟,怎么能切面條呢?王老漢憤憤地說:切不動就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