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生第二講2

2016-10-21 08:14:1021:17 749
聲音簡介

?漢武帝的網(wǎng)名


  今天這堂課本來是講《山木》的最后一段,因為有外地的新朋友來,為了照顧他們,講后面不如從頭講,所以就講《達生》。這是突然而來的,偶然的,這也可以說是“造乎不形”,就是佛教里說的“無?!?。今天具體要講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經常講課沒有準備,一準備了反而講不好,限制了自己的思路。只有在不準備的時候,頭腦一片空白,這時候開講最好。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傊?,臨場發(fā)揮,這個也是“造乎不形”。
  “造乎不形”的結果是什么呢?是“止乎無所化”,說完了就說完了。說完了你還想留個什么嗎?留不住的,當來則來,當去則去,萬事萬物都要“止乎無所化”。
  我們看李賀寫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漢武帝的筆名就叫秋風客,如果是現(xiàn)在,漢武帝上網(wǎng)的網(wǎng)名就叫秋風客。他請神仙方士,人家就騙他,說要用仙露來和藥,喝下去才能長生不老。于是乎,他就把全國的用銅制的盆盆罐罐收集起來,煉鑄成了十二尊金人立在未央宮門前。這些都是一兩丈高的銅人,每個都手托露盤,把秋天的露水接來調藥。漢武帝當了五十四年皇帝,活了七十多歲,但是也沒有成神仙。所以到了唐朝,李賀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把他當成鬼來寫了——“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好像漢武帝半夜騎他的汗血馬來了,但早晨一看呢,什么痕跡都沒有。
  我去過西安的茂陵,那是漢武帝的墓。西安有很多小金字塔,當時歐洲人一看,東方還有金字塔呀?哪知道是漢代的皇陵,包括一些漢代貴族的陵墓,都有點金字塔的味道。漢代以后的墓就修得有點圓了。唐朝的皇帝大多是以山為陵,就沒有具體的封土,而漢代皇陵都有封土,修成了一座座金字塔。但是,這些地方的主人何在?秦皇漢武已歸于無,唐宗宋祖也歸于無,所以毛主席說:“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但今天,他老人家也“俱往矣”,再過百年,我們在座的諸位也“俱往矣”。我們現(xiàn)在說他們是古人,再過幾十年、一百年,人家也說我們是古人了。所以,這個都是“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
  你回歸于無,就是“止乎無所化”。什么叫“無所化”?就是“萬化”得以演出的平臺。萬化從哪個地方起來?萬化憑什么能夠發(fā)展運動變化?光怪陸離、五彩繽紛,它得有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無所化”,它是不變的。就像下棋一樣,棋局千變萬化,但棋盤動都不動。天空也像一局棋,星星在上面來來去去,但老天一動不動。
  唐代有一則有趣的故事,開元十六年,朝廷搞了一次神童選拔賽,最后七歲的李泌勝出,被召入宮面圣。當時玄宗皇帝正和宰相張說下棋,玄宗讓張說出題。張說就說:“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崩蠲诹⒓椿卮鹫f:“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币脻M堂喝彩?;实酆髞碜尷蠲跒樘影樽x。李泌先后在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為相,幫助朝廷平了安史之亂和眾多危局。
  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用佛教的話來說,這就叫“徹法源底”。如果我們得到了這個味,“夫得是而窮之者”,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破參”,就叫“悟道”。
  “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你真正“徹法源底”了,明白了這個生死、富貴、榮辱、是非的來龍去脈,這些東西怎么還能干擾你呢?怎么還能影響你呢?所以,《莊子》這里的立意是非常高的。我們怎樣通過這一系列的語句,打通我們的精神,打通我們的氣脈,打開我們的眼界?我們說頂門“開眼”,并不是修密宗,拿個草頭給你插進頂門,你就開眼了。真正的開眼,大開智慧之眼,不在有形之上。
  “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你想一下,這是多高、多大的境界。你真正明白了,破參了,徹法源底了,那么就處于“不淫之度”。我們做事情就左右逢源,舉止有度,進退有序。用佛教的話來說,你真正打成一片了,你才能做到這個“不淫之度”。所謂“淫”,就是浸淫,就是過度。我們凡夫做事,經常不左就右,不上就下,丟三落四,心里也經常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總之,凡夫很難把握好這個度。只有真正高明的人,才有本事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正常運行,能夠自在有度,在社會活動中做到游刃有余。
  那么,什么又叫“藏乎無端之紀”呢?“無端之紀”,實際上就是無始無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兩邊三際斷”。
  我們看莊子和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相對照,都是很貼合的。紀,綱紀,也叫道樞、道源;藏,就是指我們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藏乎無端之紀”,我們安身立命在什么地方?在“無端之紀”,所以這個安身立命之處,實際上也是無所立、是無端的。你如果能夠安身立命于這個“無端之紀”,安于道樞、道源,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能夠安身立命于真如,那么,就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的話,你的眼界、境界就與凡人大不相同了,就能夠“游乎萬物之所終始”。萬物的終,萬物的始,實際上就是“生死”兩個字,也就是能夠游于生死之中而得自在。我一再強調,我們做事要善始善終,就怕有善始而不得善終?!叭f物之所終始”就是道啊?!坝魏跞f物之所終始”,就是游于大道。
  “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實際上都是并列于一個“道”上,即處乎道、藏乎道、游乎道。莊子的語言生動而豐富,表現(xiàn)力非常強,讓人讀著自然就受到他的感染。我們只要能如是修、如是行、如是用心就好了。

壹性、養(yǎng)氣、合德


  下面“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這個就講得很具體了。道家學說也好,儒家學說也好,佛家學說也好,都特別強調這個“一”。我在講不同的經典時,也是反反復復地強調這個“一”。
  什么叫一?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歸一是歸到哪里?學道的人經常說“抱元守一”,這個“守一”是什么?荀子說“虛一而靜”,這個“虛一”又是什么?我告訴大家,我們當下就是“一”。只有這個是唯一的,只有這個是絕對的“一”。離開了這個,萬物都不存在,只有這個才是萬物的起點,同時也是萬物的終點。什么叫始終?現(xiàn)在就是始終,就是終始。因為現(xiàn)在是過去時間的結束、終點,又是未來時間的開始、起點,萬法都在“現(xiàn)在”這個舞臺上表現(xiàn)。所以,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現(xiàn)在,你打妄想離不開現(xiàn)在,你修法也離不開現(xiàn)在。所以,這個當下、現(xiàn)在就是法之源、法之端,這個現(xiàn)在就是“一”,離開這個“一”什么都干不了。同時,這個“一”又不是絕對的,你只能一心一意干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干事情。你必須全神貫注,全神貫注也是“一”。你不能同時干三五件事。以我來說,一天只能裝下一件事情,裝兩件事情我就會亂方寸。很多人為什么會亂方寸呢?因為他的妄想取舍太多了。如果你沒有妄想、沒有取舍,或者只有單一的取舍,那么你的方寸就不會亂。
  我們經常說“執(zhí)其一,萬事畢”,我們怎樣得一?怎樣知一?怎樣守一?《莊子》的若干篇里,反反復復都在談這個“一”。那么“壹其性”怎么講呢?就是說我們的“性”有點虛浮、躁動,怎樣把這個虛浮、躁動的心性安住下來呢?這需要有一個養(yǎng)的過程,這個“壹其性”,就是所謂的“波靜珠沉”,就是我們要收斂其性,使其純一無雜。
  人與人打交道,高明的人晃你一眼,就知道你的狀態(tài)如何了。你的心是飄浮的還是煩躁的,你的心充塞的是傲慢、欲望,還是恐懼、自卑,這些都是“心性不一”的表現(xiàn)。一般的人很難藏得住自己的心思,情緒都掛在臉上,明眼人一下就把你的破綻看到了。那些真正祥和、坦然的人,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們要“壹其性”,使我們心性歸一、精神歸一,不要被欲望所駕馭,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當然,下面還要“養(yǎng)其氣”。我們要養(yǎng)自己的心氣,要養(yǎng)膽氣,特別要養(yǎng)道氣。我經常說有些人一肚皮學問,好像很了不得,但是多一點接觸,就不行了,為什么?沒有道氣,只是書生一個,或者書呆子一個,終日說食不飽,沒有用。有的人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多少知識,但是人家有道氣。你一看這個人說話做事中規(guī)中矩,走到哪去都受人歡迎。古人有“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說,所謂行不言之教的人,必然道氣充盈。有道氣的人,感覺就是不一樣。沒有道氣的人,哪怕他口若懸河,天天給人講經說法,但人家聽了就生煩惱,生不起信心。為什么呢?因為他講了這么多,自己做得到嗎?一看他就做不到,所以別人就未必聽得進去。所以,這個“養(yǎng)其氣”非常重要。
  我在講《論語》的時候,就反反復復地說過,學養(yǎng)遠遠比知識更重要。在《論語》里,“學”并不是指知識文化,而是指涵養(yǎng)。對“仁義禮智信”涵養(yǎng)到位了,才叫作有學之士。如《論語》里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蹦呐履阕x了好多書,“三墳五典”都通讀了,都能背了,你又能如何呢?一個人沒有修養(yǎng),沒有修為,你的那個底氣就不足,氣象就不行,學問知識再多都沒有用,仍然是“未學”,或者叫“無學”。
  “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兑捉洝防镎f“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為什么吉利?因為合于德嘛?!肚难浴分姓f“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這里的“合其德”,就是指合乎于天地陰陽之德。天地之德、仁義之德,我們都要能夠與之相合。

內不放出、外不放入的內修功夫


  如果有了“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這樣的修為,結果自然就可以做到“以通乎物之所造”。物之所造,就是造物者、造化者嘛。如果你不能“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你就沒有資格“通造化”。能做到這個,在《莊子》里面就稱為“真人”境界,在佛教里就稱為菩薩境界,在儒家則稱圣人境界。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修為境界,那么就“其天守全”,天性就完備了,精神就沒有缺憾了,外物就不可能侵犯、擾亂你的內心了。
  《莊子·德充符》里,專門談到了神與形的關系。人的形可能不全,有可能先天殘疾或患小兒麻痹癥之類,也可能后天意外受到損壞。但是,我們的神不可不全,這個神全既是先天的,本自具足的,也是通過修煉而回歸于圓滿的?!捌涮焓厝保覀円欢ㄒ棺约旱臍饩鄱簧?、德凝而不虧、智慧圓滿而不缺。這些都是使“其天守全”的具體指標。
  《菜根譚》里說:“寧居無,不居有;寧居缺,不處全?!边@又是反其道而行之。因為“其天守全”,這是一派天然的境界,你沒有一個“全”可守,才是真的“守全”。如果你執(zhí)著、刻意地去“守全”,那個“全”反而缺了。就像你要去求“至善”,反而就離“至善”越來越遠了。所以,“其天守全”用牛頭禪師的話來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鼻∏∧軌颉捌涮焓厝保圆豢桃馊デ笕?,反而是“守全”了。如果我們一門心思去“守全”,去追求完美,恰恰不能“守全”,遺憾會更多。這是道家的辯證法,我們反復咀嚼品味,真是妙不可言。你是叫花子就安心當個叫花子,你只要心安理得也是“其天守全”。 在階級斗爭的年代,那些“五類分子”,一三五拿掃把,二四六拿板凳。只要順承命運的安排,心安理得,也一樣是“守全”,沒有哪個來說你不對。你批斗我,我就接受無產階級專政,感謝你的幫助,我要重新做人,他還是“守全”,他還是有一碗飯吃,要給出路嘛。你如果要天天去申訴,天天去蹦跳,拒不接受這個專政,拒不接受這個待遇,對不起,那你就玩完了。
  “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你能在順逆境面前都“守全”,那你的精神就沒有漏洞了。拿金庸小說里的話說,就是沒有練門、沒有破綻了。什么叫作“物奚自入焉”?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我們的精神要達到“內不放出,外不放入”的這種境界。
  “內不放出”,就是指我們自己的妄想、自己的種種“非見”、種種不好的念頭,不能把它釋放出來,一個歪念頭、一個邪眼神、一個惡情緒都不放出。念頭是因情緒而起的,善于控制情緒的人,才善于掌控念頭。情緒是念頭的根子,念頭是情緒的枝葉,因為這個情緒一來,往往念頭就控制不了。所以,首先要把情緒控制起來,情緒把控好了,念頭自然也就能把控好。“外不放入”則是要屏蔽掉外面干擾我們身心健康的因素。所以,要達到這里說的“其神無隙”的境界,我們要學會“內不放出,外不放入”,那樣就無損于身心了。
  如果你達不到這樣的修為,張三說你長、李四說你短,領導再批評你幾句,你就手忙腳亂了?;蛘咄膺呌惺裁词?,比如股票跌了、家人病了,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一下就把你擊倒了。如果這樣的話,你這個人就太可憐了。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今天是個好曰子

講的真好,受益良多

今天是個好曰子

講的真好,受益了

音頻列表
猜你喜歡
吳永達生活答疑

吳老師集合經義,提煉出凡人去煩惱的修行之路微老師18500432189智慧生活

by:吳永達國學

信達生物和藥明康德

信達生物和藥明康德誰能活得更久?誰能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

by:自身規(guī)律老K

長春-明達生態(tài)園

票價詳情暫無適宜全年電話暫無簡介親愛的游客,歡迎您來到明達生態(tài)園參觀游覽。觀光型溫室是最近幾年很受青睞的類型,隨著各大觀光園的相繼建成,該類型溫室...

by:戀景旅行APP

吳永達生命關系分享

吳老師集合經義,提煉出凡人去煩惱的修行之路微老師18500432189

by:吳永達國學

馮學成先生之《禪說莊子-達生》

馮學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禪說莊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語言,對《莊子》中的26篇,通過逐句分析的方式進行解析,并結合現(xiàn)實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現(xiàn)實警訊與指導意...

by:語默涉離微

第二講 、謙德之效

學習經典的方法人有謙虛,五福臨門《易經》六十四卦,謙卦最吉滿招損,謙受益心上化不開的三種方法謙德的三種樣子謙德之效的五個案例...

by:A李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