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崇尚工作、譴責怠惰的大環(huán)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卻并不健康快樂,在追求優(yōu)質生活品質的同時,失去了生活。
——我們可以停下來嗎?我們文化中 “非做不可” 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體內,以至于我們不能讓自己聽到,甚至很難去想象一個叫停的聲音。
——我們要停下來了。在度過漫長的一天,經(jīng)歷過工作的高壓熔爐,我們都聽到了一個低沉的聲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嗎?”
倫敦大學教授、精神分析學家喬希 · 科恩在本書中和我們探討了 “什么都不做” 的矛盾與樂趣,他發(fā)現(xiàn)當生活陷入僵局,“無所事事”竟成了一種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這樣的方式,也貫穿了安迪 · 沃霍爾、奧遜 · 威爾斯、艾米莉 · 狄金森、大衛(wèi) · 華萊士等文學藝術家們 “不工作” 的一生。
作者將惰性分為四個類型:疲憊、懶惰、白日做夢、游手好閑。通過個人經(jīng)歷和他咨詢室里的故事,帶我們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處世法則下,蘊含的無限可能。
編輯推薦:
“不要浪費時間”的教導帶來了 “絕不能停下” 的惡性循環(huán)
不知道今天午飯吃什么,不知道下班后可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過...... 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機械地滑動屏幕,漫無目的地游蕩在社交媒體上,讓洗腦的 bgm 灌滿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擾嗎?難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嗎?”
我們夢想著去拼搏,成就一番事業(yè),然而這種雄心壯志下又藏著另一種渴望——回到床上去,什么都不做。給愛睡懶覺 / 社交恐懼 / 過度勞累 / 找不到生活意義的你,翻開這本書,讓我們暫時停下來,摸一會魚。
在心理咨詢室的真實案例中,窺見同樣的自己
“在下班后或照顧孩子的間隙中擠出一個小時來到心理診室的人們,被工作生活所困擾,早已精疲力竭,但當手機嗡嗡聲響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們還是會忘掉自己正是由于工作的壓力才來到這里?!?br />
文學藝術家們和你一樣社交恐懼 / 暴飲暴食 / 懶散懈怠……
安迪 · 沃霍爾把自己鍛造成不會出錯的工作機器;電影以外的奧遜 · 威爾斯,吃喝妄為,肆意消耗;艾米莉 · 狄金森不僅把詩歌深鎖在盒子里,她生前也絕少出門、亦不見客;作家大衛(wèi) · 華萊士則極度抑郁,瘋狂看電視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沒有說教,沒有雞湯,這本書只想和你一同放松漫步,尋找更多可能
“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會評論”,“在一個被信息淹沒、被逼得心煩意亂、生活被壓力、無力和疲勞所困擾的世界里,這本書有一些話要對那些猶豫不敢選擇停下的人說。”——亞馬遜讀者真實評價
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審視。那些 “停下來” 的人從他們的選擇和決心中找到了救贖——他們的負擔減輕了,并對生活大聲說:“我寧愿不這樣做”
作者
喬?!た贫?Josh Cohen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現(xiàn)代文學理論教授、精神分析學家。出版多本現(xiàn)代文學、文化理論和精神分析方面的書籍,代表作有《私人生活:為什么我們還在黑暗中》《如何解讀弗洛伊德》《中止奧斯維辛: 藝術、宗教、哲學》《宏偉的預言:后現(xiàn)代美國寫作與觀看的政治》等,常年為《衛(wèi)報》《新政治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譯者
劉晗
書評譯人。曾獲北京大學生影評獎、香港青年文學獎。著有文化隨筆《21世紀的精神孤島——我們和我們的精神世界》,譯有《歷史學是什么?》《詩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葉芝》等。
校譯
蘇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學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碩士,譯有《不存在的情人》《我親愛的動物朋友》等。